20世纪70年代,当全国还处于“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时,一个既不沿边,也不沿海,名不见经传的内地小镇,却红红火火地搞起社会企业57家,产值达到1076万元。 当时,河南省回郭镇“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路子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并于1975年10月1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重点报道,引起全国震动。
    时间刚好过去了30年,如今,一个小小的回郭镇已发展各类工业企业1000多家,年产值4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普通铝板带箔生产基地——与广东南海县大沥镇并称为中国铝工业两大镇。回郭镇的历史“变迁”被学术界称之为“回郭镇模式”——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中,无论是“温州模式”还是“苏南模式”,都深深地打上了回郭镇的烙印。
    回郭镇“发迹”的背后
    一个小小的内陆小镇能够创造如此辉煌,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
    据回郭镇政府镇长李小虎介绍,历史上,华夏文明起源于河洛文化,而河洛文化诞生于洛河、伊河水畔。回郭镇正好位于洛河、伊河交汇处。回郭镇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在洋务运动时期,回郭镇人李显白从国外留学回来,在家乡办起了内地第一座“洋务学堂”,李显白在这里培养了一批观念开放、思想进步、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学生,这些为回郭镇后来发展手工业埋下了伏笔。
    在清朝中期以前,伊、洛河水位较高,航运发达,使这里南来北往的客商较多,人流旺盛,信息畅通。乾隆年间,由于回郭镇人流旺盛,商业繁荣,隶属于巩县的回郭镇与开封朱仙镇、社旗山陕会馆和淅川县紫荆关并称为中原四大名镇。
    到20世纪40年代,回郭镇不少手工作坊开始生产卷烟。当时,在回郭镇光卷烟厂就有40多家,其中不少都实现了机械化,其产品远销陕西、山西、山东及东北各省,河南最大的卷烟厂——新郑卷烟厂就是由回郭镇新中卷烟厂演变而成。
    与此同时,此地还形成了与之配套的纺织业、印刷、粮行、米行、药店等“第三产业”,当时的回郭镇是店铺林立,生意异常兴隆。在当地集市高峰期,每天赶集者可达10万人,成为名声远扬的物资集散大市场。一直到现在,回郭镇周围登封、偃师、荥阳的人都把到回郭镇叫“上街”。
    全国解放后,回郭镇发展经济的势头未减,在经过社会主义初期改造后,回郭镇人建起了卷烟厂、炸药厂,它们都先后转成了国营企业。1952年,回郭镇人在全国率先办起了民营电厂,并在不属于本县地界的偃师县境内建起了回郭镇火车站。
    即使在“文革”时期,全国人民都在“农业学大寨”——大搞基本农田建设;而回郭镇人却在山沟里奇迹般地办起了社队企业,其中有化工厂、化肥厂、棉纺厂、砖瓦厂、电器厂和铸造厂等一批社队企业,这样的发展。据了解,到1974年底,仅一个小小的回郭镇就有社队企业57家,产值1076万元,利润321万元,成为全国“工业学大庆”的典型。
    回郭镇“震”动全国
    1974年岁末,一位刚调到河南省委的领导在路过回郭镇时发现,在河南看了那么多地方,惟有这个地方呈现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景象,他马上问这是什么地方?随后指示让《河南日报》派记者下去调查一下。1974年12月15日,《河南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光明灿烂的希望》为题,详尽地报道了回郭镇社队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河南日报》报道回郭镇的报纸辗转到了浙江省永康县一银行职工——周长庚的手中,这位长期从事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的普通基层干部认为,社队工业大有可为。1975年9月5日,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周长庚居然把河南日报的样报和自己写的建议信一并寄给了毛主席,并建议党和政府切实加强对社队企业的领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兴办各类企业,增加经济收入,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城乡经济。
    回郭镇副书记王少辉回忆,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为标题转发了《河南日报》报道回郭镇“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报告,并配发了署名郭大江的评论《满腔热情地支持社队企业》,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经理的吴桂贤曾亲自到回郭镇视察指导。
    从此,回郭镇名声陡增,在1975~1977年之间,来回郭镇参观社办工业的国内外团体络绎不绝,每天接待人数少则三、四百人,最多的时候一天曾经接待3000人。据当事人介绍,当时,除了西藏和台湾,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来过人,甚至朝鲜、阿尔巴尼亚、古巴等国际友人也都到此取经。
    历经了30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回郭镇人因势利导,依托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采用股份合作形式,大力吸收民间资本,一方面花费巨资引进世界先进设备,在原来手工作坊的基础上,建起了大型现代化厂房,其中,单个面积在1万平米的车间比比皆是。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国内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4”热连轧生产线,使一个小小的内陆小镇电缆箔占全国70%的市场,空调箔占全国40%的市场,其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美国等世界各地。
    农村工业发展的“回郭镇模式”
    事实上,回郭镇的经验做法影响了我国现代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现代流行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都深深地打上了回郭镇烙印。
    记者在郑州遇到不少温州商人,他们在谈到回郭镇的时候,都认为回郭镇人当年的做法的确是“敢为天下先”,并为他们冲开了发展民营经济的道路。
    全国实力百强县之冠——江苏无锡市在他们撰写的《走在全国的前列》一书中,这样描述:“无锡的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全国第一的成就,是因为早在20世纪70年代曾到回郭镇参观学习过,受到那里的社队企业的启迪,而后又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这种社队企业。”
    不仅如此,回郭镇的经验做法,对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上海地方工业志》中,这样描述:“关于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发展社队企业的调查报告,对崇明的社队企业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
    河南省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赵怀让认为,回郭镇是全国在农村发展工业化道路上一个活生生的样本,它在国内有着很大的普遍性。在人民公社化十分明显的20世纪70年代,他们就能以敏锐的嗅觉把握市场脉搏,能以非凡的胆略顶着社会和政策的压力,能以独特的思路在农村大办社队工业,的确有着独到的、超前的创新意识,值得现代民营企业学习和借鉴。
    河南省银监局副局长陈益民认为,回郭镇的做法至少说明了以下几点:一是在30年前,回郭镇人就能以人为本,以工促农,发展社队企业,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二是回郭镇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偷偷在山沟里办工业,说明他们敢于冒市场风险,勇于承担政治责任;三是回郭镇人当时在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摸索出社办企业的发展路子,是一种创新精神;四是回郭镇人能在30年前办企业,说明回郭镇人当时就有较强的市场意识,这为全国以后的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最初的萌芽。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郭镇",共找到 6,904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