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由投入产出表看江苏制造业结构的调整
 BUSINESS.SOHU.COM   时间:2005年10月20日14:39   来源:上海万得资讯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热点排行 进入财经社区 相关新闻:
Stock Code:1A0001
     (行情-论坛)
 

理财上海建筑结构师的月薪 也说加薪成功之经验 说死也不去大城市的理由
股票历史上著名的名贵王冠一览 揭露日本车惊人内幕(组图) 五年大熊为造几千名富翁?
评论年三十不放假 我猜大有深意 津巴布韦是中国"殖民地"?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数码赵本山春晚小品提前揭迷 600块钱也能买彩屏手机? 手机评选第1期获奖网友名单揭晓
财富小窍门,订阅家庭理财!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制造业不但为各经济部门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人们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保障,特别是经济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由于基础设施亟待完备,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物资装备,只有拥有充分发展的制造业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资装备,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的需要。

    一、近年来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变化情况

    1950年,江苏的霍夫曼系数仅为0.059,1993年,达到1.06,首次超过1,2003年,霍夫曼系数达到1.75,江苏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已经在迅速地发生着变化。

    1、所有制结构中,三资企业的比重不断增加

    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制造业的转移,他们在世界各地寻找低廉的生产成本及合适的发展空间。江苏丰富而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工资使其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理想选择。江苏外商及港澳台企业(规模以上)的个数由1999年的3081个增至2003年的4990个,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当年价)由1999年的544.0亿元(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24.41%)增长至2003年的1561.0亿元(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33.78%)。

    国际制造业的转入,无疑为江苏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对江苏制造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着很大的影响。

    2、从业人员结构中,高科技人才数量增长突出

    自1999年以来,江苏省制造业各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1999年,江苏省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有272.08万人,到2003年减至216.85万人,共减少55.23万人,降幅达20.03%,其中,仅纺织业一个行业就减少了15.21万人,其比重也由1999年的16.84%降至14.11%。其次,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下降了1.87、1.65和1.44个百分点。近年来,在制造业各行业中从业人员比重增长最突出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999年,该行业从业人员有15.21万人,仅占制造业行业的5.59%,2003年,从业人员增至28.08万人,占据了制造业行业从业人员的12.95%。表1:各年份分产业从业人员占制造业总体比重(单位:%)

    制造业各部门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年均增减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7.39     7.22     6.61     5.88     5.52      -7.03
    纺织业                                  16.84    16.88    16.73    15.86    14.11      -4.33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5.43     5.45     5.74     6.31     6.64       5.16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72     0.70     0.39     0.82     0.55      -6.51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3.84     3.58     3.32     3.26     3.27      -3.94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97     0.95     0.89     1.01     0.91      -1.58
    化学工业                                16.09    16.22    15.87    16.03    15.54      -0.8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61     5.15     5.14     4.52     3.96      -8.34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51     3.46     3.68     3.73     3.67       1.12
    金属制品业                               2.84     2.87     2.95     3.21     2.85       0.09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15.66    15.43    14.52    13.56    14.23      -2.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6.31     6.40     6.62     7.16     6.78       1.8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44     5.17     5.34     5.90     5.70       1.1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59     6.86     8.92     9.12    12.95      23.3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66     1.57     1.58     1.73     2.05       5.42
    其他制造业                               2.10     2.08     1.71     1.91     1.26     -11.99

    注:资料来源 依据各年《江苏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获得

    3、行业结构中,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比重上升

    制造业行业结构的变化能直接反映江苏制造业的发展趋势。1999年,江苏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下同)的工业增加值为1853.57亿元,2003年为4081.28亿元,是1999年的2.20倍。化学工业是制造业各行业中比重下降最大的行业,降幅为2.65个百分点。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重的降幅也都超过了1个百分点。增幅最大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999年,该行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57.07亿元,2003年达612.15亿元,相对1999年翻了近两番,占制造业的比重也由1999年的8.47%增长为2003年的15.00%。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比重增幅也不小,达2.62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江苏的制造业正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表2:各年份分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总体比重(规模以上)(单位:%)

    制造业各部门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年均增减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8.42     7.78     8.26     8.44     7.52      -2.81
    纺织业                                  13.84    13.48    12.79    12.14    12.23      -3.05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6.30     6.31     6.64     5.95     5.54      -3.18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1.26     1.22     1.38     1.34     1.23      -0.53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3.45     3.40     3.85     4.15     3.42      -0.22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78     1.64     2.23     1.52     1.68      -1.41
    化学工业                                21.15    20.39    19.17    19.48    18.50      -3.2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69     4.86     4.64     4.24     3.50      -7.09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74     6.20     6.63     7.09     8.36       9.85
    金属制品业                               4.68     4.37     4.22     4.51     4.72       0.20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12.25    11.85    11.68    11.44    10.50      -3.79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66     5.21     5.19     5.92     5.77       0.4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8.28     8.55     8.64     8.20     7.29      -3.13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8.47     9.69    10.20    11.49    15.00      15.3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25     1.58     1.52     1.29     1.44       3.63
    其他制造业                               1.19     1.25     1.22     1.24     0.83      -8.64

    注:资料来源 依据各年《江苏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获得(该表数据为规模以上企业数据)

    江苏省制造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其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呈现出外资不断进入,国际制造业正在不断向江苏转移,以技术、资本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和重化工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

    二、投入产出数据反映出江苏制造业的结构正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

    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我们能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因此,通过对投入产出表中制造业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直观的了解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变化。

    1、从影响力系数看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变化

    观察表3,我们不难发现,除1997年、2000年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之外,其他各制造业行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特别是2002年,制造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这充分说明制造业对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高于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平均值,大力发展制造业是有利于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的。

    江苏省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各种政策以吸引资本的进入,企业机制的转变、生产与管理技术的更新使江苏的制造业更具竞争力,16个大类中,有10个大类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呈持续增长趋势,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较1997年下降了0.11之外,其他15个大类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2年江苏制造业行业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

    多年来,以熊猫、春兰、小天鹅为代表的大企业集团的迅速崛起,使江苏以生产电视机、电子计算机及配件为主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以生产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及配件为主业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迅速上升,成为拉动江苏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的位次由1997年的第9位(系数1.1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19%)升至2000年的第6位(系数1.24,高于社会平均水平24%),到2002年又攀升至第5位(系数1.32,高于社会平均水平3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1997年的位次为第2位(系数1.33,高于社会平均水平33%),2000年仍位居第2位(系数1.36,高于社会平均水平36%),2002年的位次为第3位(系数1.35,高于社会平均水平35%)。目前,上述两部门已成为江苏最具活力的制造业部门。而纺织业和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两部门在江苏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却在逐渐减弱,其工业增加值(现价,下同)占江苏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在逐步下降。其中,纺织业的影响力系数的位次由1997年的第8位(系数1.21,高于社会平均水平21%),先升至2000年的第4位(系数1.26,高于社会平均水平26%),到2002年则迅速跌落至第9位(系数1.24,高于社会平均水平24%),其工业增加值占江苏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15.22%下降到2000年的13.48%,到2002年又下降到12.14%;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影响力系数的位次则由1997年的第10位(系数1.12,高于社会平均水平12%)降至2000年的第11位(系数1.14,高于社会平均水平14%),到2002年又降至第14位(系数1.12,高于社会平均水平12%),其工业增加值占江苏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6.63%下降到2000年的6.31%,到2002年又下降到5.95%。从表3亦可看出,在不同时期对江苏经济增长拉动能力最强(即影响力系数值最大)的部门分别是:1997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系数1.42,高于社会平均水平47%)、2000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系数1.40,高于社会平均水平40%)、2002年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系数1.37,高于社会平均水平37%)。这表明对江苏经济拉动能力最强的部门已逐步转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结构,这是江苏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表3:江苏制造业各部门影响力系数表

    制造业各部门                           1997年   2000年   2002年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1.05     1.10     1.10
    纺织业                                   1.21     1.26     1.24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1.12     1.14     1.12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1.07     1.09     1.22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1.11     1.15     1.18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99     0.90     1.04
    化学工业                                 1.09     1.09     1.2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07     1.11     1.19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27     1.28     1.30
    金属制品业                               1.21     1.23     1.31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1.21     1.24     1.3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42     1.40     1.3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33     1.36     1.35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19     1.24     1.32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22     1.23     1.37
    其他制造业                               1.26     1.23     1.36

    注: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核算处(该表为全社会各部门影响力系数的一部分)

    2、从感应度系数的变化看,江苏产业结构发生的调整,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

    表4的数据表明,江苏产业结构在演进过程中,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感应度系数始终雄居前两位。2002年,两部门的感应度系数为4.93和2.53,分别高出社会平均水平的3.9倍和1.5倍多,这说明两个部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感应程度,对江苏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可以说,当经济高速增长时,这两个部门所受到的需求压力也最大。多年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五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的位次不断攀升,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的位次由1997年的第4位(系数1.30,高于社会平均水平30%)上升到2002年的第3位(系数1.86,高于社会平均水平86%);纺织业的感应度系数的位次由1997年的第7位(系数1.21,低于社会平均水平21%)上升到2002年的第4位(系数1.61,高于社会平均水平6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的没有太大的变化,位次由1997年的第10位(系数1.02,高于社会平均水平2%)攀升至2002年的第7位(系数1.00,基本与社会平均水平持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的位次由1997年的第12位(系数0.90,低于社会平均水平10%),上升到2002年的第9位(系数0.94,低于社会平均水平6%);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的位次由1997年的最末一位(系数0.43,低于社会平均水平57%),上升至2002年的第14位(系数0.58,低于社会平均水平42%)。上述分析说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五部门对江苏经济增长的感应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其在江苏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也更加重要。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感应度系数排位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感应度系数由1997年的第3位(系数1.3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39%),下降到2002年的第11位(系数0.89,低于社会平均水平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感应度系数的位次由1997年的第6位(系数1.23,高于社会平均水平23%)下降到2002年的第13位(系数0.72,低于社会平均水平28%)。这表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对江苏经济增长的感应(制约)程度有所削弱。表4:江苏制造业各部门感应度系数表

    制造业各部门                           1997年   2000年   2002年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1.04     1.01     0.94
    纺织业                                   1.21     1.16     1.61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0.53     0.54     0.48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55     0.56     0.56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1.05     1.04     1.2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39     1.67     0.89
    化学工业                                2.896     2.93     4.9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23     1.25     0.72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02     3.68     2.53
    金属制品业                               0.98     0.94     0.91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1.27     1.16     1.6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90     0.91     0.9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02     1.01     1.0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30     1.30     1.86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43     0.45     0.58
    其他制造业                               0.84     0.85     0.88

    注: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核算处(该表为全社会各部门感应度系数的一部分)

    3、综合分析江苏制造业的变化

    如果对照表3、表4中三个年度的感应度和影响力系数值我们会发现,江苏有六个产品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它们是纺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六个产品部门既是其他产品部门的中间消耗原材料的主要供应者,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又要大量消耗其他产品部门的产品。这表明上述六个产品部门对整个经济体系具有辐射性、制约性双重性质,已经成为江苏国民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产业部门,它们的发展将直接决定江苏制造业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

    2002年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均较1997年有明显增长的产业部门有: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产业部门在江苏经济中地位的重要性不断凸现,随着这些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为主的产业部门比重的不断增加,江苏制造业的结构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应努力调整江苏制造业向高科技、高效率、低消耗、低(无)污染的两高、两低方向发展

    制造业的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制造业结构符合江苏实际情况”的问题。江苏资源缺乏,能源紧缺,土地紧张,制造业如仍维持粗放的增长方式,必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选择发展集约型的制造业应是江苏制造业调整的方向。

    1、产业的选择

    制定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指导意义的产业目录,确定鼓励发展、限制发展、被淘汰及被禁止的产业。在目录中,对鼓励发展的产业要放开发展,如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都较高的支柱产业及还未成为支柱型产业的先导性产业,要用政策扶持,比如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在苏北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业等;限制发展技术相对落后、产品市场竞争乏力的企业及高能耗、土地占用量大的项目;绝对禁止高污染项目的上马。如此,投资者有投资的方向可选,管理者有管理依据可寻。

    江苏的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和某些重、化工业,大多不具备市场主流产品的核心生产技术,落后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及生产技术,不但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巨大、污染严重,生产的产品也不具特色,过高的生产成本与过低的产品附加值导致这些行业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而过低的市场占有率及过高的销售成本又使得许多传统企业举步维艰。但这些行业是根植于江苏的本地产业,虽然生产效率相对不高,不但为江苏解决了大批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也为一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稳定发展这些传统的本地产业对江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本地产业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缺乏必要的生产技术,只要加以改造,如引进核心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等都可减少污染、提高效益,从而恢复产业的活力,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若某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一时无法改造,可考虑向外转移,这也符合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江苏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极快,在众多制造业产业当中表现极为突出。1997年,高科技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当年价)为696.77亿元,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22%,2003年,高科技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当年价)达2595.77亿元,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15.00%,比重几乎翻了一番,这在制造业各行业中是绝无仅有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是新兴的产业,污染小、效益高是它的主要特点,是江苏重点发展的产业,也是重点引入外资的产业,因此,发展速度快,外资比重高。可是由表5、表6、表7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高科技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惊人,1999年与2003年的现价比为1:3.73,但利税总额的增长幅度并不大,现价比仅为1:1.69,远远低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而且其资本利税率并不高,1999年为8.92%(居第6位),虽然2000年跃升至11.23%(居第5位),但之后一路下滑至2003年的6.85%(居第15位),这与根植于江苏的本地产业相比,为江苏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成比例。这主要因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资本主要是外资,技术大多是外资引进的技术,核心部件的制造技术并不掌握在我方手中,因此,大部分利润都被外资拿去。表5:江苏制造业各行业资本利税率(单位:%)

    制造业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12.66    16.17    19.12    21.28    23.39
    纺织业                                   6.08     8.11     7.70     8.60     8.22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10.67    13.44    14.83    14.63    14.90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6.43     8.19    10.86    11.94    11.72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4.90     4.56     4.94     7.92     8.68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9.33    10.61     9.71    21.26    24.08
    化学工业                                 8.35    10.04     9.42    11.45    12.9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25     6.90     7.89     8.36    12.25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97     8.19     8.00     9.52     2.91
    金属制品业                               7.68     8.74    10.28    11.09    11.65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6.51     7.82     8.64    10.64    12.3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6.61     7.26     6.94     8.42     9.2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9.35    11.43    12.80    11.12    11.89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8.92    11.23     9.59     6.08     6.85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9.12    13.55    18.29    12.00    11.88
    其他制造业                               8.92    10.88    11.79    13.42    13.96

    注:资料来源依据各年《江苏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获得(该表数据为规模以上企业数据)表6:江苏制造业各行业利税总额(单位:亿元)

    制造业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53.73    67.42    88.74   105.57   130.43
    纺织业                                  53.14    73.97    77.48    92.57   102.19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29.44    38.99    49.12    52.96    60.58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4.48     5.70     8.48    11.39    12.92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12.89    19.69    23.63    39.55    45.89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22.36    14.66    14.44    23.94    30.74
    化学工业                               124.35   154.39   153.38   211.53   275.0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0.68    28.25    33.78    36.40    56.76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2.61    38.91    48.01    69.99    28.49
    金属制品业                              22.01    24.90    31.82    41.56    59.02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61.25    77.23    89.59   117.44   155.7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0.06    37.98    39.21    52.62    72.5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8.97    63.47    81.29    78.16    90.65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2.75    78.38    80.02    58.47   106.20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7.88    12.36    14.44    12.51    15.89
    其他制造业                               5.04     7.26     8.51    10.56     9.04

    注:资料来源依据各年《江苏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获得(该表数据为规模以上企业数据)表7:江苏制造业各行业工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制造业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605.10    646.20    730.35    849.35    936.32
    纺织业                                 1104.23   1237.96   1350.47   1539.75   1829.26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487.51    547.03    657.41    734.99    869.38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106.70    119.34    141.49    169.15    196.05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274.15    337.86    381.49    459.52    527.40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84.32    249.83    265.65    232.88    335.26
    化学工业                               1568.84   1856.62   2004.23   2399.44   2983.8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42.03    393.57    447.07    492.96    513.83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36.33    688.77    823.55   1025.96   1612.84
    金属制品业                              362.97    400.20    450.27    538.65    760.49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937.46   1055.04   1191.67   1401.99   1712.9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66.57    508.73    577.42    749.14    976.6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99.81    710.59    832.01    928.27   1116.85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96.77    946.22   1070.92   1418.97   2595.7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00.66    132.99    137.45    144.94    209.40
    其他制造业                               98.79    106.80    129.18    148.58    129.24

    注:资料来源依据各年《江苏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获得(该表数据为规模以上企业数据)

    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硬制造业在江苏的发展情况良好。由图1、图2及图3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硬制造业中,发展最好的当属化学工业,多年来,无论是利税总额还是工业总产值均居制造业之首,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发展之路并非坦途:激烈的国内行业竞争、入世后国外产品的冲击都给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只有改进生产设备、提升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要努力开发新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2002年至2003年资本利税率的急剧下降可以看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已经着手对自己的改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势头也不错,虽然比重还不是很高,但发展趋势明显,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人们对轿车的需求会大增,更加发达的经济会需要更加发达的物流运输与之配套,因此,无论是私人轿车还是货物运输车辆需求量的增加,无疑都是对未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出的订单。这些产业部门普遍具有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或随着生产工艺、管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正向这一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这些产业,符合江苏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图1:江苏制造业部分行业资本利税率图2:江苏制造业部分行业利税总额图3:江苏制造业部分行业工业总产值

    江苏的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和某些重、化工业,虽然生产效率相对不高,同时还存在技术、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大小不一的问题,但却为江苏解决了大批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也为一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稳定发展这些传统的本地产业对江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产业在发展中要注意加以改造,如引进核心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等都可减少污染、提高效益,从而恢复产业的活力,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这不但符合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2、资源的利用

    江苏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又需要大量的土地,特别是苏南,紧张、有限的土地已无法继续支撑占地面积较大的企业的进一步扩展。相对于苏南,苏中、苏北的土地资源相对富裕,而且土地价格也相对便宜,因此应鼓励那些生产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企业向苏中、苏北发展、转移。如此才能更好的满足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江苏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当前,煤、电、油等生产要素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江苏工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增加对高能耗产业的投资已经不适应江苏经济发展的要求,除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技术、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做好能源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之外,能耗大户应该主动对自己的生产技术、工艺进行改进,以降低能耗,适应江苏能源短缺的环境,而那些能耗高、技术改造困难的企业则可考虑向外转移。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更好的实现江苏有限的资源与快速增长的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否则,资源问题将成为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3、空间的布局

    苏南应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主。苏南高科技企业集中,完备的产业配套更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优势。外资的引进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催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如果不能将高科技产业本地化,这种发展也只是一种繁荣的假象,一旦外资转移,将失去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苏南在大力引进高科技产业资本及生产线的同时,应努力争取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使其本地化,以实现高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苏中与苏北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发展对农副产品深度加工的制造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在苏中与苏北,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大多为粗加工企业,工艺简陋,附加值低,而且产品在市场上也不具竞争力。如果能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不但能促进苏中与苏北轻工业的发展,而且还能解决当地的农民增收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的差距,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沿江制造业虽以传统产业为主,污染较少,但仍应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降低污染,那些高污染的小企业应坚决关闭,大、中型企业如无法解决治污问题也应关闭或转移。长江是江苏的母亲河,沿江有多个城市的用水都取自长江,因此,沿江产业应以发展无污染的科技型产业为主,对新的重化工业应以技术、环保为前提,杜绝高污染。

    东陇海线是欧亚大陆桥的一部分,交通便利,沿线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工业化水平较低,在制造业产业的选择上可多元并进,可以发展传统制造业,也可发展高科技产业、重化工业,但应以发展传统制造业与一般加工业为主。这些制造业产业消耗的原料多以农副产品为主,而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不仅解决了沿线地区农作物的生产、销售问题,而且还能安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找到了出路。

    江苏制造业的发展是迅速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在不断的变化着,南北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苏南基础雄厚,但可以利用的资源已经十分紧张,发展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制造业产业符合苏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苏中与苏北基础薄弱,人口众多,在适当的引进两高、两低产业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促进当地劳动人口的就业,提高人民的收入,如此,不但可以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推进江苏全面小康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共找到 2,218,433 个相关网页.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热点排行】 【推荐】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搜狐商城
12月经典妆扮,5折特价
补水护肤十余品牌3折
香水-彰显个人魅力
小家电低价促销
资生堂特价护手霜¥25
兰蔻特供晚霜¥49
韩国VOV面膜惊喜特价
OLAY新品8折,面膜底价
韩国足下抽脂贴¥260
OLAY欢乐购免费得礼品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