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德不敌昆山 看广东‘先发’优势退化 深度会诊广东经济(三之二)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排名中,雄霸榜首四年的广东顺德,竟被江苏昆山拉下马来。对此,虽然各方说法不一,但广东不得不正视的是,不仅单个城市落了下风,同样是这份名单,前十强的县长三角就占了八席,而广东只有南海区和顺德区入选。 入选百强县的数量,广东也不及江苏和浙江。显然,从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来说,珠三角也没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
改革开放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内地城市也在进行着新一轮的洗牌,借着先发优势而富起来的珠三角城市群,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商报记者童越
珠三角吸引外资魅力递减
没有谁会否认,珠三角是以外源经济起家的,而长三角是靠内源经济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利用外资上,无疑广东是老大哥。在很多广东人的眼里,昆山只不过是升级了的‘东莞版’,并不值得一提,也颇不以为然。确实,内地改革开放后,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借着毗邻港澳台的地理优势,在第一波和第二波利用外资的热潮中,广东都是风景这边独好,港台的资金进入,催生了东莞、中山等一批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可以说,当年的东莞绝不比现在的昆山差,先行了一步的广东确实受益匪浅。但是,不容回避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内地第三波利用外资热潮中,长三角却抢走了风头,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广东当然不该小视利用台资迅速发展起来的昆山,因为,他是长三角利用外资的一个典型,一个缩影。对长三角经济颇有研究的广东社科院丁力教授说,过去只依赖内源经济发展的江苏,经济增长已现疲惫之态,是外资的到来救了江苏经济一把。但是其增长的速度,为何会超过同样是利用外资的广东?丁力说像江苏昆山、常熟这样一些城市已经有了一定的内源经济基础,因此它在发展外源经济的时候,产业基础好,可塑空间大,发展速度快于珠三角的城市,是很正常的事(此次江苏就有六个市入选百强县前十名)。昆山尤其了得,外贸出口近年来几乎翻了几番,现已超过两百亿美元,直逼广东的东莞。而且,由于长三角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技术上能满足大型台资企业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像江苏南京的电子信息、浙江杭州光电子、上海的机械制造都已具相当实力,因此,近年来,一些上规模的大型台资企业在西移大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选择了长三角。而在这方面,珠三角由于不具备这样的产业基础,只能停留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上,因此,对外资的吸引力就不如改革开放之初那样强(当时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另外,长三角和渤海经济带的崛起,客观上也分散了外资对珠三角的关注,面对更多选择的外资,在选择投资地时,也自然向成本更低的后发地带转移了。
发展战略产业刻不容缓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专家感叹,没有高新技术、综合型行业的广东,是只有身子,没有大脑,缺乏后劲、底气不足。比如说,广东号称全国第二大造车基地,可是研发力量还不如南京、天津,这样的‘大’也只是一种‘虚胖’而已。著名县域经济专家子月,比较顺德和昆山多项指标后发现,面积与顺德差不多,人口只有顺德一半的昆山,却创造了与顺德差不多的GDP,靠的就是科学技术,其支柱行业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全是高新技术行业。而珠三角的城市更多的是工艺链经济,扮演技术加工的角色。王廉就表示,珠三角与长三角现在实际上是行业竞争,珠三角要想不被淘汰,关键在找到新的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王廉说,珠三角的资金,包括港资在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急功近利,而缺乏战略眼光。改革开放20多年来,香港工业迁到了大陆,但更多是厂房搬来了,而不是像台湾通过把加工基地迁到大陆来完成产业升级,忽略了技术研发,以至于现在来重新‘补课’。广东同样是只顾捞‘票子’而忽略了引导发展战略产业,以致现在缺乏战略产业。他认为急待‘补课’的珠三角,发展战略产业已是刻不容缓,这方面长三角的经验值得借鉴。现在看得见的一是发展航空业,据他掌握的资料,中国现有140多个机场,到2010年要再建146个机场,几乎是翻了一番,而民航现在每年都保持20%的速度增长,广东完全有条件藉助珠海航展,来发展通讯航空和航空制造业,将珠海打造成航空工业城。时下,珠海一家生产发动机的公司效益奇好,也一定程度证明珠海有这样的基础。二是发展造船业。王说广东唯一可以称得上是技术创新的行业就是造船,粤也是环渤、长三角之后,全国第三大造船基地。粤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专家魏达志建议,珠三角经济要成为有‘大脑’的经济,要利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打下的财富基础,将广东打造成政府支助的研发机构集聚基地、咨询服务集聚基地更为可行。
加工大省非工业强省
珠三角研究中心的王廉博士不客气地说,珠三角不论是食品、纺织,还是家电、电子信息,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不少,但在全球叫得响的品牌则少得可怜。作为广东经济代表的顺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格兰仕、美的、科龙、容声等全国叫得响的家电制造巨头云集其间,似乎是不可一世。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中间大两头小,上游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创新产品少,下游的行销也不能掌控,未摆脱传统家电业的束缚,而传统家电业利润正变得越来越薄,当然影响到顺德增长速度。王博士说,顺德不光是家电是这样,其闻名华南的乐从镇的家具和陈村的花卉,都号称是亚洲最大的市场,但是却难以上档次,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这就好比一个宝塔没有宝塔尖,只是基脚大而已,别人随时都可以复制。这种谁都能进行复制的行业,是很难想象有高附加值的。而反观落户昆山的台资企业,由于台湾经济成功转型,在半导体、IT、信息及精密机械等产业的某些领域,在国际上都具有相当的竞争力,由于有技术作为支撑,台资企业产品附加值高的特点显露无遗。更多藉助港资发展起来的珠三角城市,由于港资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并不具有优势,因此在比拼台资高新技术企业时候,处于下风,也不值得奇怪。回顾台商近二十年在内地发展的历程,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前十年,主要是台湾的中小企业来珠三角试水,出现了以东莞为代表的台商投资群聚效应,这个阶段台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后个十年,以一批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商界主流来了,特别是1999年后台湾大中型企业成为主力军,以信息电子产业为代表的这些高科技企业,不再看中珠三角,而选择了产业基础更好的长三角,昆山借此崛起。由此,也就不难解释同为台资投资重地,东莞增长速度不及昆山,这也暴露出广东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在追求高附加值产品上的无奈。王廉话锋一转,又回到顺德,他说顺德要从单一的加工角色摆脱出来,就不能只停留在规模上,更重要的是产业升级:一是争做全球家电中心;二是延伸关联产业,这样做才能改变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美的集团主席何享健最近在接受记者独家访问时,也很认同这点,他说当今不注重自主创新,企业就没有前途,美的‘十一五’规划就把自主研发放在首位,并将拿出利润的3%投入研发。
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在顺德记者看到能利用的土地上,是成片的厂房和连片的别墅群,可供利用的空间已相当有限,而实地考察过昆山的丁力说,昆山就不同了,它还有相当大的容量。而且从生产成本来说,昆山也低过顺德,顺德人均可支配的收入已超过17000元,在整个广东省县级区域中,都堪称是最高的。加之,广东又不是资源大省,能源、原材料都要从国外和其它的省调入,他表示,随着各地经济的崛起,当地对资源依赖越来越强,比如说,水电大省贵州,由于自身需求增大,现在供广东的电一年比一年紧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依赖大量消耗资源的制造业也越来越不适合珠三角的城市群。去年以来暴露出的‘民工荒’、‘电荒’问题,也警示着珠三角的城市,‘摊大饼’式的粗放增长之路只会越走越死。王廉博士说,作为内地开放的先发地带,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的城市已过了依靠规模发展的阶段,进入产业集聚关连阶段。比如说,曾为台资热恋的东莞现在已无多少地可以供开发,即便台资企业想进来都难。而后发的长三角城市在这方面还有相当潜力挖掘,正处在规模化的阶段。由于两者所处的阶段不同,珠三角若一味靠比拼规模,与长三角的城市竞争,显然是自取其辱,扬短避长。
相关链接
珠三角经济特点
●改革开放后,主要藉助毗邻港澳台的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率先发展起来。由于过分依赖外资,在三大城市群中内源经济的基础最差,产业基础不及环渤和长三角。
●高校与科研院所,不论数量还是质量,较长三角和环渤相差甚远,主要依赖劳动密集产业发展起来,其家电制造、电子产品制造、服装、食品等产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但相比另外两大城市群,则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足。
●发展模式仍是以粗放发展模式为主。每创造一美元所用的能源,用焦耳为单位,珠三角大致是西方七国平均值的5.9倍,德法的7.7倍。
●由于从事附加值不高的产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只有1万美元,不及美国的五分之一,也不及香港的四分之一。人力资源素质不够,尚不足以支撑高附加值的产业。
●由于早长三角和环渤一轮发展,故水、电、人力等生产成本都高于另外两大城市群,且可供开发的土地也少于另两大城市群。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