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10月24日,金源新燕莎Mall在北京开业已经有一周年了。
    业界人士称,这个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金源新燕莎Mall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摩尔”。 据说光大门就有100多个;而且,与国外都建在市郊的“摩尔”不同,位于北京三环与四环之间的交通条件曾引起不少的质疑;因地产商缺乏商业经验使建筑存在的先天不足、多半商家(包括一些国际品牌)没有“摩尔”这种业态的经营经验、消费者逛百货店的消费习惯等,都使得人们为之捏了一把汗。
    一年过去了。金源新燕莎Mall总经理付跃红介绍说:店铺一直保持95%以上的出租率,经营着40万种商品。在原有的1600个品牌基础上,新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200多个。新增娱乐服务项目10多个。接待消费者超过3000万人次,消费者满意率达75%以上。整个销售业绩呈上升趋势。
    中国零售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飞认为:一周岁的金源新燕莎Mall还只是“满月”。当然,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顺利渡过“满月”是相当不容易了。如何从“满月”顺利地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婴儿,可能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
    Shopping Mall,意为大型购物中心。它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盛行,并逐渐以其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综合性经营模式与完美的环境配套设施,而风靡欧、美、日及东南亚国家。Shopping Mall是现代汽车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产物,它伴随家庭汽车化和住宅郊区化而诞生,属于一种新型的复合型商业业态。可以说,不同的消费群体,男女老幼都会从其中得到消费愉悦和选择满足感。但这种业态在中国,金源新燕莎Mall毕竟是第一家,人们的关注和质疑也是正常的。
    三个月一次的大规模的市场调研,使经营者心中有数地随时调整。国际上大多Shopping Mall都是以品牌为主的分散布局,但中国的消费者不习惯;而改成以品类为主的品牌集中布局,如珠宝饰品区、国际名品区、皮鞋皮具区、男装区、家居用品区、运动生活区、白领正装区、休闲装区等,就有了“中国特色”的人性化味道了。
    要集客,就需要有号召力的畅销品牌的支撑。除了一部分高档品牌,以中档的大众知名品牌为主,主要是突出了以中等收入为主的庞大客群的市场定位。对于不适应Shopping Mall经营近百家店铺,就劝退。开业之初进驻“摩尔”的品牌,已经有三分之一被调整过了。
    好的品牌自身固然就有集客能力,而且能够形成销售额,但对于“摩尔”来说,这还不够,必须提升整体人气。原来百货店、大卖场的推广方法或是促销方法,显然是不适用的。因为“摩尔”的主体并不是具体的商品,也不是具体的商家,而是辐射商圈非常大的品牌、商家、业种的集合;不是简单的购物,而是一种新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应成为汇集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大舞台,使消费者得到很多的是精神层面升华的享受,或者说是一种生活的升华。在这里,时尚庙会、丽人风尚盛典、书画拍卖等,每周都有不同内容,每个大的节假日都有大型活动,而且与15家带国字号的旅行社签约,把金源新燕莎Mall打造成整个北京西部的旅游景点,以文化为主的营销提升了人气。
    对于金源新燕莎Mall的执著努力,业界的专家们的“打分”还可以。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摩尔”的商气的集聚,需要三年以上,金源新燕莎Mall才刚刚一年;而且,其中的店铺的20%倒闭率和品牌的30%置换率,在国际业界都是正常的。关键是集客数量和滞留时间。
    一年3000万人次,每天平均不到10万人次,这恐怕还是不够的。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消费者的滞留时间,在便利店是10分钟,在中小超市为半小时,在大型超市为1小时,在百货店为一个半到两小时,而在“摩尔”就至少需要两小时以上。这就是新的课题。金源新燕莎Mall要提高集客数量和滞留时间,突破口在于增加娱乐项目和信息发布。这是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耀等国内几位知名商业专家的建议。
    而金源新燕莎Mall的经营者也清楚发展的“瓶颈”,就是如何突破两个不足————一个是整个品牌、商铺、资源的不足,当然这是全社会的问题,并不光是金源新燕莎MALL自身就能解决的;二是客流量和购买力的不足,这是最关键的课题。
    不过,专家们和金源新燕莎Mall经营者最为担心的,不是经营上的事情,而是近年商业地产的“泡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国雄说:全国总体来说,购物中心是总量饱和,结构失衡,泡沫凸显,重在提高。去年和今年投入的全国新建的商业地产是1.4亿平方米,竟然出现40万人口的区域要建四个购物中心的“壮举”。北京现在商业地产的供给和需求差42个百分点,因此,全国也好,北京也好,都存在着泡沫问题。北京地区仅金源这一个“摩尔”,还尚有不少难题,还存在客源不足的问题,如果真要是再建两三个“大摩尔”,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且,就国际上来看,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目前购物中心的重点转向社区,已经很少建大型的购物中心,他们都已经向社区中心转移。中国许多城市出现大上Shopping Mall的“热潮”,泡沫凸显而又结构失衡,实在令人担忧。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则说,现在对于Shop-ping Mall批评的声音比较多,占那么多的地,投这么多的资,没那么简单,一定要严格地限制。
    的确,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在一些地区的“摩尔”的出现是必然的。如一些城市的人均GDP的水平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而且,私家车的拥有量近年扶摇直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城市都有理由要建一个、甚至几个Shopping Mall(一个大的Shopping Mall的商圈覆盖可能不止一个城市)。
    “满岁”的金源新燕莎Mall未来的路会很长,也许会很难;但人们最为担忧的不仅是它的自身,而是Shop-ping Mall这种业态可能出现的“超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