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申屠青南) 45∶3。国内45家重点钢铁企业与国际矿业三巨头,24日在青岛进行新一轮国际铁矿石贸易谈判,确定2006财年的铁矿石价格。
然而,“45∶3”却也容易成为我国企业与国际矿业巨头进行谈判的“软肋”。 因为人一多,心不齐,就容易被各个击破。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却没有相应的价格谈判能力,这与国内进口渠道多、环节多,相互竞争、抬价有关,从而无法形成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B-Billiton)以及力拓公司(RioTinto)等三大矿石供应商对等的谈判地位。
在新一轮谈判中,为了获得主动地位,各方都摆出了强硬态度,早早地造势。CVRD 放言,“明年巴西矿的价格将在今年上涨71.5%的基础上再上涨10%至20%。”中国钢铁协会则要求“进口矿价格应向下调整”。宝钢总经理徐乐江更是直截了当地要求,CVRD们必须降价,眼光应放长远点。否则,刻意追求短期利润将迫使中国厂商“另寻出路”。
我国钢铁业口气强硬的背后是,今年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提高谈判实力。一方面,通过宏观调控,控制钢铁产能盲目扩张,减少进口矿需求。另一方面,整顿和规范铁矿石经营秩序。今年4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成立了进口铁矿石工作委员会,统一进口事宜。70家成员企业的铁矿石进口量约占全国进口总量的90%。紧接着,实施了铁矿石进口许可证制度,并且规定不得转卖许可权。这意味着未获得资格的企业即使愿出高价,也可能得不到货源,从而遏制哄抬矿价现象的发生。
此外,基于“2006年国际海运贸易铁矿石供需基本平衡并可能向供大于求方向发展”的判断,我国钢铁业提出矿石价格应下调。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国际铁矿石产量可增加5500万吨,预计我国的进口量增加4000万吨。2006年,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将分别新增铁矿石产量3400万吨、2600万吨和1000万吨,合计增产7000万吨。
供求的另一个变化是国内铁矿石价格出现了一路下滑的局面。目前,国内、国际的矿石价差已从年初的每吨300多元降到现在的相差无几,这让国际铁矿石供应商的提价要求失去了依据。此外,近两年铁矿石涨价引发了国内矿山的投资热潮,国内供应量大为增加。今年1-8月,我国铁矿石增产8000多万吨,2003年和2004年合计才增产7600万吨。
对于本轮谈判的最终结果,一些专家认为,由于供求基本平衡,2006年国际铁矿石大幅涨价的基础已不存在。不过,其价格出现深度回落也不现实,预计会在今年的基础上小幅波动。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