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随着购房者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不少楼盘打出“生态牌”,贴上了“绿色建筑”的标签。然而,建一点园林、造几处水景,这样的建筑远未达到“绿色”标准。在昨天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建筑新技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纷纷呼吁:澄清“绿色建筑”观念。 同时,专家还透露,国内首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即将出台。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培铭提醒购房者,不可轻信各种未经认证的“绿色”房产。其实,建筑材料少耗资源,住宅环境实现节能、舒适,这是评判“绿色建筑”的主要依据,绿地面积的多少并不是主要的。
据他介绍,目前最常见的“绿色建筑”是运用外墙保温体系,给楼房穿一件抗辐射“外衣”,可保持室内温度不受室外辐射影响。虽然造价成本会因此提高,但王院长表示,实际成本只需十年即可从省下的水电费中赚回来,同时居住者也可以住得舒适、健康。
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人还透露,本月中旬,由他们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联合编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已完稿。待正式标准出台后,只有通过认证,才能贴上“绿色建筑”的标签。《标准》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责任编辑:姜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