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中国零部件业商机危机并存 自主研发陷入困局
 BUSINESS.SOHU.COM   时间:2005年11月02日11: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热点排行 进入财经社区 相关新闻:
 

理财上海建筑结构师的月薪 也说加薪成功之经验 说死也不去大城市的理由
股票历史上著名的名贵王冠一览 揭露日本车惊人内幕(组图) 五年大熊为造几千名富翁?
评论年三十不放假 我猜大有深意 津巴布韦是中国"殖民地"?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数码赵本山春晚小品提前揭迷 600块钱也能买彩屏手机? 手机评选第1期获奖网友名单揭晓
财富小窍门,订阅家庭理财!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新网11月2日电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十一五”发展计划中,各级政府都将汽车的自主研发作为重点,与此同时,组成汽车的3万多个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也被提上了日程。但相应的政策支持能否促进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呢?在采访中,业内人士普遍对此表示担忧。

  独资企业“拒绝”中国研发

  “零部件的自主开发分为两种,一种是零部件企业主动的研发,这是零部件自身技术获得突破后对整车技术带来的革命,是一种比较高端的超前开发;另一种是相对低端的开发,主要是根据整车厂提出的要求,确定在原来技术上进行匹配性开发或小规模改动。”上海市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大雄表示。

  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开发,在一位外商独资的轴承企业总经理朱先生看来,都不会在国内研发。“如果是前者,一般都在国外的研究所进行,那里不仅设备齐全,还有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在进行研究,我们只需将他们的研发成果直接拿到中国使用即可;至于后者,在中国进行改进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只要涉及到较大改动的,我们都将产品拿到国外公司进行研发并测试。”他说。

  对于目前不少外资零部件企业已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情况,朱先生认为这并不代表他们在中国进行研发,“研发是一个经历基础研究、到基础功能测试、到分析设计的过程,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公司无非是做少许的本土化适应性改进。”

  “从企业的效益最大化考虑,一旦中国市场需要新技术,独资公司往往直接从国外拿过来,而根本不会再花时间和精力做重复劳动。”另一位外商独资公司的总经理刘先生也表示。

  合资企业购买外方技术

  “在合资企业,一般国外的技术都优于国内,所以即便中方希望自主开发来提高技术能力,外方也不会同意,因为向外方直接购买更简单有效。”《汽车与配件》总编辑罗锦陵说。

  “中国企业不可能与没有技术的外资企业合资。”一位合资企业的负责人刘先生表示,“与之合资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未来技术的引进。”在他看来,有时是外方希望合资企业购买其全球研发成果,有时则是客户有了新的技术需求,而自主研发会在时间和结果上都存在不确定因素,所以合资企业一般会选择直接向外方购买。

  “如果一个项目的研发成本是1000万美元,全球企业研发成功后转让技术给其全球合资公司,如果有5家合资公司购买,那么每家的成本就只需200万美元;而如果合资公司自己研发,就至少需要1000万美元,况且还可能花了时间、资金又看不到结果。”刘先生说。

  国企、民企陷资金困境

  对于无所“依托”的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自主研发是唯一“出路”,但他们又面临资金困境。“我们一直希望将纳米技术用到我们生产的零部件上,但如果我们自己去研究这项技术,结果可能未见成果企业却已‘弹尽粮绝’。”一位生产轮毂的企业主自嘲道。

  “企业的实力限制了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罗锦陵表示。马大雄也进一步解释道:“国外的大型零部件企业实力强大至可以进入世界500强,而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却普遍实力较差,譬如2004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500强冠军万向集团,销售收入也不过208亿元,这样的资金实力如何与国外巨头‘抗衡’?这就导致在那些需要高投入的自主研发项目面前,他们只能望而却步。”

  因此罗锦陵建议,“政府可以成立一个统一的研发中心,专门为全市乃至全国的自主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由政府支持一段时间后吸引海外研发中心合资。”

  零部件“大鳄”转战中国 商机危机并存

  就在国内零部件企业举步维艰之际,国外的零部件“大鳄们”纷纷转战中国。业内人士认为,这令中国零部件市场商机、危机并存。

  日前,德尔福汽车系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健向媒体表示,“德尔福在北美的业务,该关的要关,该卖的要卖,该转移的要转移,而且不排除转移到国内的可能性。”

  全球最大的轴承制造商SKF的总裁兼CEO汤姆·强斯顿(Tom Johnstone),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决心,“我们还将继续扩大在华投资,目前已启动了不少项目。”

  显然,跨国零部件企业加大投资中国的力度,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但是,业内人士对此并不表示乐观。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到来也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危机,“相对于中国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而言,全球性的制造商优势更明显。”他说。

  此前强斯顿也表示,“众多全球最新的车型都来到了中国,这对我们这种拥有全球最新技术的跨国公司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本土公司不具备这种能力。”

  事实上,中国零部件行业正在上演一场“生死战”,而国内企业能否继续存活,甚至进而走出国门,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俞凌琳)

(责任编辑:孙可嘉)



共找到 3,379,084 个相关网页.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热点排行】 【推荐】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搜狐商城
12月经典妆扮,5折特价
补水护肤十余品牌3折
香水-彰显个人魅力
小家电低价促销
资生堂特价护手霜¥25
兰蔻特供晚霜¥49
韩国VOV面膜惊喜特价
OLAY新品8折,面膜底价
韩国足下抽脂贴¥260
OLAY欢乐购免费得礼品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