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有关研究机构课题组提出“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激起社会舆论千层浪。联系到去年夏天以来有人提出“国企改革基本不成功”,以及最近相继出现的“分配改革基本不成功”、“教育改革基本不成功”等论点,行业改革的“多米诺骨牌”似乎出现异动前兆。 而其中的一个观点是,改革是要走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但不可避免的是,又是在具有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下进行,难免会走弯路,走错路。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有两把万能钥匙:“国际接轨”和“中国特色”。当我们需要时,可以在不同的场合灵活使用这两把钥匙,“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都是挡箭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商业银行的服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商业银行的服务收费一茬接一茬,一浪高过一浪。每次说到收费此等事件的时候,总说“国际上”如何如何,仿佛不这样就不能证明自己理直气壮似的。不可否认,这些服务的收费都是国外经验,但收费的背后应该是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这也是“国际惯例”。 商业银行对自己的服务有点心虚,因为一旦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始收钱了,他们却又非常担心自己的服务无法跟上而招致更多的不满。在收费上与“国际”的接轨,在服务上颇具“中国特色”。每当服务不到位的时候,“国际”这个词就换成了“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 麦肯锡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对银行服务越来越挑剔,他们对目前获得的服务并非感觉良好,尤其是在中国的年轻人和富裕阶层中,这都将促使国内消费者接受新的银行服务,打破过去所谓的“执着的忠诚”,随时有可能转向外资银行。 有网友愤怒质问道:“银行要先接轨什么国际惯例?我们需要和国际接轨的东西还有很多,为什么收费服务总是接轨接得最早,为什么中国电信以秒计费到现在还不实行。你可以垄断,我可以不用,不陪你玩了,这点自由还是有的吧!” 以国内证券市场而论,股价一步步与“国际接轨”,但股权分置、IPO、再融资、监管水平却保留了“中国特色”。若与“国际接轨”,拿国际的标准来估值,市场整体估值仍然偏高,对后市不看好;若以国内经济增长为据,拿国内政策说事,后市有较好表现的机会。涨也有理,跌也有因,因而证券投资策略、价值投资理念倒成了一个悖论。 虽然“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都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但是在运用上,我们已经习惯于拿“国际接轨”进行“装饰”,而拿“中国特色”对各种问题进行搪塞。我们的经济发展与市场开放,追求的是与“国际接轨”,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也因而轰动世界。但是在这种极具影响力的经济增长之下,相关的改革与制度建设却严重滞后,具有“中国特色”。 如果“中国特色”行不通,反时代潮流,不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成了理由。一旦“国际接轨”损及自身利益,冠冕堂皇谓之“中国特色”。“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都可以成为挡箭牌,甚至都可以成为某种不改革,或者改革不彻底,或者“中国特色”的改革的理由。 “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这两副挡箭牌,现在看起来似乎很灵活,但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双重标准”,对中国未来的长远发展绝对不是好事情。我们并非完全强调“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也必须糅合进“中国特色”,但这个“中国特色”应该是合理的,公平的,透明的,或者是有前瞻性的。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