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上月底,一市属困难企业职工刘爱琴在南京医保中心领到医保卡时,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患有肾衰竭多年的刘爱琴说,为了治病,她必须长期坚持血透,可一次就要花400多元,“现在有了医保卡,压力要小多了。 ”
截止到10月底,我市已有15.54万像刘爱琴这样的困难企业职工有了医保“靠山”,这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2个月。困难企业职工参保,一直被视为职工医疗保险的“烫手山芋”,但三级联动,让我市破解了困难企业医保筹资难题。
针对困难企业筹资难,对症下药出台政策
困难企业职工为何被阻挡在医保的门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德春一言蔽之:难就难在筹资上。
自2001年我市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通过扩面征缴,先后有25万困难企业职工参加了医保,但由于医保实行“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不少无力正常缴费的困难企业,职工进不了医保。
对于这一棘手难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由市政府办公厅政研室牵头,劳动保障、财政、体改、国资、经委等部门参加的调研小组,对我市市属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进行摸底调查。经调研小组测算,到去年底,我市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困难企业共有500多家,职工15万人。
在此基础上,调研小组奔赴广州、重庆、成都等地取经,经反复论证、测算,拟定了解决困难企业参加医疗保险的基本方案。
今年2月,《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市属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的意见》出台,针对困难企业筹资难,《意见》明确了市属困难企业多级、多渠道筹资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要求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比例超过33%以上的用人单位及主管部门,为超过在职职工人数33%以上部分的退休人员缴纳10年基本医疗保险调节资金。同时,根据困难企业职工的承受能力,明确企业可选择“按10%缴费,建立个人账户”或“按6%缴费,不建立个人账户”等两种方式参加医疗保险。
八仙过海,各区县力托困难企业参保
昨天,在鼓楼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份时间表:3月,确定困难企业名单;4月,圈定参加医疗保险困难企业范围;5月,摸清企业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人数、比例,测算出应缴纳的医保调节资金;6月,核清企业资产,推算企业自筹比例和政府补助金额……8月底,全区102家区属困难企业全部纳入医保范围,9402名职工100%参保。
鼓楼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所所长朱守道介绍说,调查摸底之后,他们对区属困难企业实施分类参保,先由企业自筹资金,剩余部分再由区企业改制置换费拨付,仍然不足的最终由区财政托底。
为了让困难企业职工尽早享受到医保“阳光”,各区县纷纷出招:白下区制定了“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工作措施。对有一定筹资能力,人员、所需资金较少的企业,动员其尽快筹集资金,带头办理手续参保;玄武区一方面依托企业主管局或街道筹集资金,另一方面返还改制企业改制时上缴政府的资金,此外还采取了房产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多渠道筹资,困难企业各有高招
今年56岁的王建宁是白下区困难企业副食品公司的退休职工,多年来无法报销医药费的他,10月1日领到了医保卡。他说,去年自己心脏病突发,东挪西借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而需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心血管病却让他犯了愁。如今,凭借医保卡,他每月只需花上100多元就能应付日常药费。
为了筹集628万的参保资金,白下区副食品公司颇下了一番功夫。该公司办公室主任端木义贵介绍,除了动用节余储备金,公司还与租借公司经营场地的一些租户协商,提前收取了一个季度的租金300多万元。就这样,该公司的1200多名职工全部跨入了医保大门。
解决筹资难题,困难企业各有高招。原市纺织集团通过土地变现,筹集资金4000多万元,分4批解决了1.3万多名职工参保问题。同时,他们还建立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对参保职工就诊自付部分还予以60%—70%报销,进一步缓解职工医疗费用负担。
到10月底,153户市属困难企业、429户区属困难企业、103户部省属困难和部分(县)所属困难企业全为职工办理了医疗保险。
南京日报记者 肖姗 实习生 尹娟 通讯员 张宁军 (责任编辑:姜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