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11月8日在伦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至此,中美双方经过七轮磋商最终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
从4月4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生产的棉织衬衫及上衣等3大类出口纺织品发起特保调查至今,这场争端已经持续了将近6个月时间。 倘若从去年10月22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决定对中国袜类商品实施特保措施算起,这场争端持续时间更已经长达11个月。
全球纺织品贸易“后配额时代”第一年还差不到两个月就要结束了,如今中美争端已经尘埃落定,我们可以对此进行总结和展望了。中国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纺织品服装生产与出口大国,堪称“衣被天下”,无论是就业人数、出口实绩还是竞争优势,均颇为显赫。论生产成本和效率,土耳其工资成本是中国的3倍;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工资虽然低于中国,但劳动生产率比中国低更多,因此其单位工资成本比中国高。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采购商之间长期的良好关系……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国纺织业角逐世界市场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要不断遭受来自贸易保护主义的困扰。早在纺织品贸易“后配额时代”临近之际,中国纺织服装工业已经因其竞争力强大而成为国际纺织品贸易领域的头号问题,今年的特保争端不过是潜在的威胁化为现实而已。虽然中美纺织品争端吸引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但其他发展中国家接二连三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发起的限制措施同样不可忽视。由于我国纺织企业对后配额时代预期过于乐观,即使预计到了贸易保护的威胁,集体行动的逻辑也推动他们争先恐后扩大生产能力,致使特保争端对纺织行业的打击显得格外沉重。
特保争端终究要结束,最迟到2008年之后,进口国就不能继续使用这一工具来限制我国纺织品,但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十五、十六条发起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仍将是进口国挥舞在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头顶的大棒。我们只有做好一切应对工作,才能最终将我国造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纺织强国,而不仅仅是纺织大国。
(原载11月8日《东方早报》,本报有删改)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