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社会跨入了新的世纪,我国经济社会也进入了加快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人民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确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政策,紧紧围绕着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任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极大地激发起了全省人民空前的热情,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发展,使这一时期成为吉林省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一)GDP总量迅速扩张
    从2001年到2004年的四年间,吉林省总体经济规模实现了迅速扩张,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864.84亿元扩大到2004年的2958.21亿元,年均增量为273.34亿元,比“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量多126.21亿元,已提前一年实现了《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统称《纲要》)确定的“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00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2005年1―3季度,全省已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14.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继续保持着较高速增长,标志着吉林经济已经步入了持续、稳步、快速上升的通道。图1:地区生产总值
    (二)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吉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地方财力的显著增强。2004年全省实现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329亿元,比2000年的184亿元增加了145亿元,年均增量36.25亿元,是“九五”时期年均增量的2.7倍;年均增长15.6%。其中,2004年全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6.30亿元,比2000年的103.80亿元增加了62.50亿元,年均增量为15.63亿元,是“九五”时期年均增量的1.9倍;年均增长12.5%,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已超过了《纲要》确定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的发展目标。2004年全省实现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1%,比2000年的比重扩大了1.2个百分点,全省经济自主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图2: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
    (三)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十五”期间,随着全省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和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所下降。“十五”时期是新型工业化的起始阶段,工业化发展速度迅猛,“十五”前4年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为13.1%,高于GDP增长速度2.8个百分点。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到45.3%,尤其是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和医药、电子两大优势产业的迅速扩张和崛起,使工业发展的步伐更为坚实,推动了吉林省向新型工业化目标的迈进。源于工业的推动力量,全省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到53.2%,比“九五”时期高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贡献率为13.0%,比“九五”时期高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3.8%,比“九五”时期低3.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2000年的21.4:42.9:35.7调整到2004年的19.0:46.6:34.4,优于《纲要》中确定的“到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45:35”的目标。对比“九五”末期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上升了3.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下降了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1.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虽然比重下降,但实现的增加值却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62.23亿元和352.11亿元。说明吉林省三次产业在不断壮大的前提下,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取得积极成效。图3: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
    (四)旺盛的社会需求促进了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
    “十五”时期,投资、消费、进出口社会需求三驾马车的并驾齐驱,共同推动了吉林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2004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1.64亿元,比2000年的586.86亿元增加了584.78亿元,年均增加146.20亿元,高于“九五”时期年均增量97.20亿元,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扩张。2001年―2004年的四年间,全省已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28.32亿元,与“九五”末期的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率为18.9%,高于“九五”时期年均增长水平7.5个百分点,预计“十五”时期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将远超过《纲要》确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合计4000亿元”的目标,其年均增长率也将大大超过《纲要》确定的“年均增长12%”的发展目标,吉林省加快经济发展的各项基础建设正在得到稳步增强。图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社会消费水平继续提高
    2004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2.62亿元,比2000年的810.94亿元增加了441.68亿元,年均增加110.42亿元,高于“九五”时期年均增量44.54亿元。2005年1―3季度,全省已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标志着全省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正在得到持续稳步的提高。图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增强
    2004年,全省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7.93亿美元,比2000年的25.54亿美元增加了42.39亿美元,增长了1.7倍。2001年―2004年的四年间,全省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7.7%,超过了《纲要》确定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9%”的发展目标。其中,2004年全省实现出口额17.15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4.73亿美元,四年间年均增长8.4%;实现进口额50.78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37.66亿美元,年均增长40.3%。2004年,全省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为19.0%,比“九五”末期的2000年提升了7.7个百分点。图6:进出口总额
    (五)劳动力就业更加充分
    截止2004年末,全省从业人员达到1222.00万人,比2000年末的1164.02万人增加57.98万人,增长5.0%,其中,城镇从业人员551.06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28.01万人,增长5.4%;乡村从业人员670.94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29.97万人,增长4.7%。2004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2005年预计不超过5%,实现了《纲要》确定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的要求,吉林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图7:全社会从业人员
    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一)人均GDP水平越上新台阶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省人均GDP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省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932元,比2000年的6847元增加了4085元,由2000年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9元演变到2004年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1元,其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所居位次由2000年的第15位前移到2004年的第14位。2001年―2004年的四年间,全省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为9.8%,无论是人均GDP,还是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都达到了《纲要》确定的“到2005年,人均GDP达到10100元,年均增长8.2%”的目标要求,表现出吉林省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地得到加强。图8:人均生产总值
    (二)人均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吉林省人均财政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2004年,全省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14.46元,比2000年的388.93元增加了225.53元,增长58.0%,年均增长率为12.1%,深刻反映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正在得到逐步增强。
    (三)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
    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十五”时期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每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折标准煤),由2000年的1.94吨减少到2004年的1.70吨,降低了12.4%,超过了《纲要》确定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的目标要求。图9: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吨标准煤)
    (四)经济效益状况明显改善
    2001年―2004年的四年间,在吉林省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工业总体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的净利润由2000年的85.58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78.73亿元,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0.2%,高于当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7个百分点。图10: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增长速度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也由2000年的36795元/人提高到2004年的94321元/人,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6.5%,远远超过了《纲要》确定的“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7.5%”的目标,吉林经济适应市场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图11: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三、经济发展的活力继续增强
    (一)GDP增速逐年加快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吉林省GDP增速呈现出逐年加快的总趋势,2001年增长9.3%,2002年增长9.5%,2003年增长10.2%,2004年增长12.2%,四年间年均增速达到10.3 %,高于 “九五”时期吉林省GDP年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超过了《纲要》确定的GDP“年均增长9%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吉林经济进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图12: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二)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成果
    “十五”时期,吉林省始终不渝地坚持“扩大开放”的方针,对外经济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实际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70亿美元,比2000年的4.94亿美元增加了0.7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6%。截止2005年3季度末,全省实际利用外资4.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9%,呈现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势头,为吉林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图13:实际利用外资
    (三)民营经济迅速崛起
    “十五”时期,随着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经济改制步伐的加快,以及人们自主创业意识的普遍增强,推动了全省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实现了民营经济的较快发展。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末,在全省248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民营企业1131户,拥有各类资产537.1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13.5%;全年完成总产值(现价)500.5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总量的15.4%;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7.20亿元,占14.0%;全年实现利润23.90亿元,占13.4%。其中,构成民营经济主体的私营企业拥有各类资产370.00亿元,比2000年的40.02亿元增加了329.98亿元,增长了8.2倍,年均增长率为74.4%,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9.3%;全年完成总产值443.60亿元,比2000年的31.61亿元增加了411.99亿元,增长了13.0倍,年均增长率高达93.5%,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总量的13.6%;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13.40亿元,比2000年的24.40亿元增加了389.00亿元,增长了15.9倍,年均增长1.0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13.0%;全年实现利润14.90亿元,比2000年的1.02亿元增加了13.88亿元,增长了13.6倍,年均增长率高达95.5%,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8.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04年吉林省累计完成民间投资664.03亿元,比2000年的249.22亿元增加了414.81亿元,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7.8%,其在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42.5%提升到2004年的56.7%,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并在促进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环境改善
    改善投资环境,多渠道、多形式、宽领域地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是“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吉林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交通运输状况明显改善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状况如何,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一项硬指标。“十五”期间,吉林省高度重视交通建设,特别是公路建设成效显著,为改善全省的投资环境做出了较大贡献。公路通车里程由2000年的35216公里增加到2004年的47255公里,增加12039公里,以年平均7.6%的速度在递增;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354公里增加到542 公里,年平均增速达11.2%,比总的公路通车里程增速快3.6个百分点。图14:公路建设情况公路通车里程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伴随着通车里程的较快增长,客运和货运量也在大幅度地增长。客运量由2000年的24084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27192万人,增长12.9%;货运量由2000年的33323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36683万吨,增长10.1%。图15:全省交通运输情况
    (二)邮电业务总量突破200亿元
    “十五”期间,吉林省邮电通讯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各项主要指标持续攀升。2004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突破200亿元,达211.38亿元,比2000年增长81.7%,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达11.28亿元,比2000年增长23.3%;电信业务总量达200.10亿元,比2000年增长86.7%。固定电话用户由2000年的358.0万户增加到2004年的667.0万户,增长86.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8%;移动电话用户由203.3万户增加到2004年的763.0万户,增长2.8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9.2%。局用交换机容量由2000年的500万门发展到2004年的995万门,增长了99.0%,年均增长率达到18.8%。图16:邮电通讯业
    (三)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效果显著
    “十五”期间,吉林省紧紧扣住人才兴业这个主题,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省已形成了一支布局合理,能够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重大技术问题的科研人员队伍。截止2004年末,全省已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6人;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69.2万人,比2000年增加13.5万人,年均增长5.6%。2004年平均每万人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55.5人,比 2000年增加47.8人。图17:万人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人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发明创造活动日益活跃,为全省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从2000年开始,吉林省国内外专利申请量以年平均 10%的速度增长,2004年当年申请量达到3657项,比2000年增长46.2%;专利授权量为2145项,比2000年增长30%。2004年全省每百万人口拥有专利数为1.4项,比2000年的0.9项增长了55.5%。图18:三种专利申请与授权量
    伴随着专利项目的增加,技术市场成交额也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2004年,全省技术市场成交额达10.79亿元,比2000年的7.14亿元增加3.65亿元,增长51.1%,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0.9%。图19:技术市场成交额及增长情况
    从2002年到2004年的三年间,吉林省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R &D)经费支出由27.37亿元扩大到37.44亿元,增长了36.8%,其占当年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1.22%提高到2004年的1.27%,实现了《纲要》中提出的“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比重逐年提高”的目标。图20: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比重
    (四)教育、文化氛围增强
    高等教育步入快车道。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投资体制,从2000年实施扩招以来,到2004年底,全省新建独立学院11所,成为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2%的较高水平,比《纲要》确定的“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的目标高出6.2个百分点。2004年全省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共有在读研究生30998人,比2000年的11149人增加19849人,增长1.8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达36.2万人,比 2000年增长1.1倍。2004年全省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178.7人,比2000年的67.0人增长1.7倍。图21: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
    2004年,全省普通高校和普通中学毕业生数分别为6.5万人和46.9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3.6万人和7.3万人。普通初中和小学在校生辍学率分别由2000年的2.38%和0.55%,下降到2004年的2.31%和0.33%。图22: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辍学率普通初中 小学
    2000年,全省的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4.8%和95.7%,而2004年则分别上升到96.5%和97.7%。全省已形成以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台为主体,无线与有线相结合,微波、光缆和调频相结合的广播电视立体传输网络。
    (五)生态环境明显趋好
    “十五”期间,吉林省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全省生态环境明显趋好。2004年,全省重点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中,达到国家地表水三重水质标准以上的占44.4%;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在9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中,有4个城市达到城市空气二级标准;2004年,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长春市为345天,在全国31个主要城市中排在第6位。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也由2000年的37386万吨,减少到2004年的33568万吨,下降了10.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2000年的68.0%提高到2004年的79.4%,提高了11.4个百分点。2004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有575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量300.40万吨,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为52.2%,实现了《纲要》中确定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的目标要求。图23:工业废水排放量与达标率
    五、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 “十五”期间,吉林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真正惠及到了全省人民。
    (一)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十五”时期,吉林省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708.5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26.8万人,增长1.0%。2004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7.39‰,死亡率为5.63‰,人口自然增长率1.76‰,完全可以达到《纲要》中确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全省总人口控制在2783万人以内”的目标要求,
    (二)城乡居民收入创造历史新水平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次创历史新高
    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40.6元,比2000年的4810.0元增加了3030.6元,年均增长11.8%,高于《纲要》中确定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的目标4.8个百分点。收入水平居全国位次创下了历史新高,2004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19位,比2000年的第29位前移了10位。图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历史新水平
    2004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作用下,吉林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农村经济出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大好局面。农民收入实现了自2001年以来连续第4个年头的较高速增长,收入排位前移了2位,位居全国第12位。
    2004年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4元, 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17位跃居到第12位;增幅为18.6%,居全国第2位,年均增长率为5.8%,已基本达到了《纲要》中确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的目标要求。而且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是自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跨越性的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快6.7个百分点,打破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慢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局面。图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三)居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004年,全省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11.24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7.93平方米,增长59.5%,年平均增长率为12.4%;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9.14平方米增加到18.55平方米,增长1.0倍,年均增长19.4%;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17.72平方米增加到19.78平方米,增长11.6%,年平均增长率为2.8%,超过了《纲要》中确定的到2005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的目标要求。图26: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1.消费支出增加、质量提高
    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地激活了全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欲望。2004年,吉林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都有较多的增加。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0年的4020.84元增加到6068.99元,年均增长10.8%;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0年的1553.35元增加到1971.21元,年均增长6.1%。图27: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004年,全省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5.9 %,比2000年的39.4%下降3.5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则由2000年的45.0%上升到2004年的45.6%,提高0.6个百分点。图28: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
    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得到有效控制
    努力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群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十五”时期,吉林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01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3(以上年为100,下同);2002年为99.5;2003年为101.2;2004年增幅相对较高,达到104.1;预计2005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不会超过102.0,《纲要》中确定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年均增长3%以内”的目标完全可以达到。
    3.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成为消费亮点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消费大幅度增长,已成为居民消费的新亮点。2004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以上3项消费总额由2000年的1149.84元提高到1965.52元,增加815.68 元,年均增长14.3%。分项看,医疗保健支出由2000年的396.00元提高到527.32元,增加131.32元,年均增长7.4 %;交通通讯支出由2000年的294.96元提高到643.16元,增加348.20元,年均增长21.5 %;文教娱乐支出由2000年的458.88元提高到795.04元,增加336.16元,年均增长14.7%。2004年,吉林省农村居民的3项消费支出也由2000年的359.47元提高到613.47元,增加254.00元,年均增长14.3%。
    4.民用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
    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主要表现为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度提高。由2000年的13.98万辆增加到2004年的29.13辆,增长了1.1倍,年平均增长率达20.1%。图29:民用汽车拥有量
    (五)医疗条件和健康水平提高
    “十五”期间,吉林省坚持深化卫生事业改革,切实加强了卫生机构网络建设。2004年全省各类卫生机构由2000年的3323个增加到8219个,年均增长25.4%;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医生21.52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86人。医疗机构的增加,为提高全省人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六)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4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439.0万人, 比2000年增加51.6万人,增长13.3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 90%。全省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82.18 万人,比2000年增加3.1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69.95 万人,比2000年增加186.25万人,增长2.2倍。全省城镇居民共有137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图30: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
    注:本《资料》中各项未与《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进行对比的指标,均为《纲要》未对该项指标提出具体的量化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