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机关事务协会常务理事会议在重庆召开,会上有权威人士发言指出,我国公务用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自下而上,改革到厅局级领导干部,厅局级以及以下的干部将可能取消专用公务车。
公车改革,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困扰已久而且改革成效一直不大的老大难问题了。 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个改革思路能否开辟新天地,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笔者看来,有很大的难度。
首先,这与公车本身的性质是有关的。公车,虽然号称是公车,但在使用的时候,到底是在公用还是私用,我们是很难搞得清楚的。在技术上很容易公车私用,而要控制公车私用,甚至是取消公车,显然很容易影响工作。
结果就是,公车私用问题严重了,就出台公车改革措施,而一旦影响到工作了,公车改革的措施又会销声匿迹。
其次,还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中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还没有发展到依靠普通的工薪阶层都可以买得起轿车的阶段。汽车在中国还没有成为必需品,大多数人远的依靠火车和长途客车,近的依靠公共交通,自行车以及双腿。在这个背景条件下,公务员也很难依靠现有的工资购买汽车作为上下班和工作的交通工具。如果要用车,就只能用公车。
第三,这也与我们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制度缺乏正规化有关。财政支出的决策权,基本上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公务用车的标准,公务用车的支出水平等等,基本上都是用车者说了算。即使有一些纪律约束,基本上也是软约束。贪污公款后买私车肯定是要被处理,而且可能坐牢,但不贪污不受贿买公车,即使超标准,也没有听说过有人被处理或者坐牢,虽然两者都是花公家的钱。公务员自己给自己买公车,显然也会高于正常水平。
第四,公务员的工资是国家来确定的,全国基本统一,但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不一样,再加上各个部门、各个单位还有自己的收入来源,贫富不均,结果津贴的差异就非常大。穷地方、穷部门与富地方、富部门的差别非常大。有些地方一两千,有些地方一两万。体现在公车消费上,自然而然也是贫富不均,有些地方桑塔纳,还是普通的,有些地方却是副科级也有奥迪A6.收入多少不一样,而且很多收入都是人家自己努力的结果,要通过外在的努力来控制公车,显然是有大道理,但缺乏微观的动力。
目前,公车的问题主要是超编制和超标准配车,运营成本高,行政开支大,公车私用等。公车改革的方法,无非是加强管理以及货币化。加强管理是常用的手段,但往往是加强的时候问题少一些,但过一些时候立即变本加厉。货币化的好处是把公车的费用转变为个人收入,激发个体的节约机制,从而在整体上控制公车费用的增长。但弊端是,实际上把公务员的暗中津贴转变为公开津贴了。由于公车消费数额巨大,根据这一数额公务员相当于每个月增加了数百乃至数千的收入。这如果没有与公务员薪金制度改革相配套,很容易引起进一步的不满,因而是很难持久的。
不过,从长期来看,我们也不见得因此而气馁。在过去,手机是奢侈品,也存在着与公车类似的问题,很难解决,但目前这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因为它已经是必需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也将转变为必需品,而不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私车普遍化的结果是大家都懒得为那点公车消费去自找麻烦,反而还会出现更多的私车公用的现象,而这显然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当然,从短期来看,努力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目前所有公车改革的举措,实际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存在的问题。这些举措,还是值得鼓励的。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