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6日,搜狐重拳出击,强力打造“挑战与蝶变”搜狐2005中国家电行业高峰论坛,论坛现场主管部门领导、业界领袖、家电行业专家、媒体精英共话家电行业发展大势。
下面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张文魁作主题报告。
张文魁: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朋友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这样的一个峰会,特别喜欢这个主题:“挑战与蝶变”,因为我是业外人士,我讲什么成本控制、营销渠道,我讲不赢大家,我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我们家电行业的一种挑战和未来的出路。 今天在这里要跟探讨一个问题:处于资本力量与产权变局之中的家电行业企业能否诞生国际主流企业,这其实就涵盖了所面临的挑战和蝶变。
为什么我要考虑这个问题,要在这里跟大家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呢,大家知道这几年来,特别是2005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家电行业资本力量和产权变局,我们的资本力量不但有国外的资本、像西门子等等,有很多的民营企业收购了国有企业、也有了国有的资本,包括现在海信收购了科龙,长虹收购了美菱等等这就是资本得力量。
这几年来,国有企业的资本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也在这些合理的调整,这就是我们家电行业处于资本力量和产权变局之中,比别的很多行业更加的激烈,更加的动人心魄,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向境外来展示自己的资本力量。包括:海尔曾经收购美泰。韩国的大宇电子处于高负债,先中国的海尔咨询意见。TCL前几年并购重组。一出戏非常的激动人心。这出戏会怎样的进行下去。从这几个方面跟大家探讨交流:
一、开放竞争造就了我国的家电产业; 刚才主持人也讲,10多年前,我们买家电要买进口的,现在不但很少买进口的家电,中国的家电在中国市场上成为主流的产品,而且中国的家电企业开始到国外并购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进步,这样一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认为就是开放与竞争造就了中国的家电行业。
我们家电行业的元老王殿甫先生非常清楚,在十几年前,中国的家电行业当时是备受指责的,不但官方人士、而且学界对这个行业有议论,最主要的议论是这个行业重复建设、过度竞争、低水平重复等等。一说这个产彩电、100多条、冰箱也100多条生产线,说中国就没有规划,中国顶多1500万台的产量就已经足够。那时候的论调就现在讲汽车一样,因为过剩,消化不了等,又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全部是国外引进、钢铁也好、汽车也好!所以大家说这个行业是没有希望的。 这就说明、中国的家电行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才会形成这样一个超级竞争的格局,当时的很多冰箱、彩电企业电子部还要发牌。他们当时进入彩电行业是没有牌照的,是借用了陕西的彩虹,当时也没有很强的生产能力,借了边上的“康乃”的生产线,现在经过了10多年,我们回过来看,中国哪一个行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是对外封闭还是对外开放的行业,我想肯定是后者!
大家现在都讲,消费者有很多的,但是争论最多的是石油行业,我们加油加不到。这个行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行业吗?铁路运输等等,我们还有电,广东也缺电。中国缺电是20多个省。 所以我想比较小,大家一目了然,是对外开放,对内开放的行业比那些对外风本对内垄断的行业更具。 我们不是石油行业也到国外去并购吗?对!那是另外一种力量,还不完全是资本的力量。 规范的讲,竞争与开放在如下三个方面,推动了家电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1)是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融合促进了行业净化:我们的行业像生态一样也需要净化。家电行业逐步净化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我最近做了一些准备:我们排前10位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是海尔、TCL、联想。前两者都是传统的家电行业起家,现在成为我们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电子产品行业的前两位,这是按照销售收入排名的。大家知道,原来是搞白电。手机、电话已经不是传统的家电,已经成为一个信息产品了。 TCL除了最早的电话机和彩电之外,首先也是比较厉害的,电话还可以。 所以说行业在净化,就是我们的竞争促进了行业的净化。他就想:我老是搞彩电不行,不断的促进技术革命、技术创新、技术融合。 TCL产业集团,就想促进传统家电的信息化,尽管没有成功,是这个行业激烈的竞争促使它一定要技术创新,一定要技术融合。
(2)不断的优胜劣汰促进的产权变革和行业。传统的产权机构不能够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
(3)不断的国际化促进了跨国并购的信息改写了国际规则。
二、家电行业有关行业的融合造就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传统的家电企业在进行行业净化、这个净化怎么来,是它跟别的相关行业进行融合、产业农和、技术融合、行业融合等来的。 我们的融合造就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根据我们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统计资料,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26550亿,比20003年增长41.%,增长了46万。是以40%以上的速度来增长,而且出口是这样的一个速度。中国这几年出口的增长那么块,顺差不得了,大概有1000亿美元的顺差。 被国外施加压力,说人家对你看得起。
我们一放养的韬光养晦、埋头苦干的发展也看到我们国际地位的提升。 2005年上半年销售16800多亿。 行业发展快的话,给企业就有很大的空间,企业可以做一个非常很多的舞台。如果这个行业本身没有发展空间,想成为角不可能。 我们现在每年做大企业根据,国家归宿企业集团500大。其中电子产信息产品企业40家,其中派名第一的是第二是TCL…第七熊猫、第八海信、第九中兴通讯、第十格力。 我们这么多行业有这么多优秀的企业,作为这个行业是非常有希望的。
三、资本力量和产权变局推动了产业的发展。由于开放了竞争,资本力量特别容易在这个行业生存。就是你不开放的话,因为你开放,对外也开放,资本力量特别容易生存。最后随便胜出。产权变局也特别的容易在这个行业发生。逼着你做技术、和产权的创新。 早在90年代,TCL就重组了一些企业。到了2000年以后,TCL的产权改革使其获得了新的发展力量。从1997年以来,它跟贵州市政府签了授权经营的协议,从事产权多元化。
2000年以后,又搞了“阿波罗”计划,国家有关部门非常认可。最新国家有关部门要出台企业产权改革的制度,这是毫无疑问。 民营企业在早些年当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没有成功。现在海信和长虹又在重组。使我们的行业并购高潮迭起。我想国内的企业现在更值得注意的是该行业所进入德国跨国并购重组。 联想收购了美国的IBM、北京的新东方收购了现代,华丽收购了飞利浦的研发部门。
海尔想进购美国的美泰等等。 这个行业的中国企业大部分是是非常令人关注的。TCL在信息组织化的产产点运用,依据全球全球的销售额都达到2200万台。官员和学者没看到这个行业,由于开放了竞争,有这么大的变化。当然,这些并购重组能否真正实现有效的整合和发挥作用,仍然有待于观察,国际并购成功率30%,别说你有多厉害。由于全球化、由于行业全球的重组整合,有风险也应该冒一下。还是在关注,不能说每一个跨国并购都能成功。但是我个人更愿意从华人企业能否诞生国际主流企业的角度来关注这个事情。 也许我欲不在意每个企业成功或者失败。
我更希望华人企业能够诞生出国际主流企业。有些企业倒了不要紧,我相信华人企业是走在这样一个迈向国际主流道路上的。家电行业在信息电子生产制造业的行业,生产规模比较大,而且目前还保持比较高的发展速度。国内市场瑞两也比较大,出口也大,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开始出现了一些国际影响力的华人企业。包括海尔、TCL等,他们自己怎么样改善自己,防范风险非常重要。
企业越大,越容易倒,倒下来的时候,低都砸一个坑。 美国的GM人家评估他破产的可能是30%。 尽管而言,这个产业的搏击效应大,供应链长,配套速度高,技术进步快,国际和作多、这些因素对于行业的行业的大型企业的组织、文化、公司治理有更好的磨炼。
中国的民营企业很多进入了解难,如果成为一个国际主流,估计这些劫难是是不能少的“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我们要成为国际主流,吃苦是不能少的。 所以这个行能够接触这么多锤炼,因此我希望这个行业能够最先出现国际主流的华人企业。
四、中国企业要成为国际主流企业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什么? 规模不够大吗?上个月的美国《财富》杂志,提出了亚洲商业的25地位,有一些中国、包括李嘉诚、包括陈根,谢企华、中国银行的行长等等,杨元庆,马云。从这些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也看到了一些不足。我希望而且认为,能够出现世界主流企业应该是这样的:那些“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处于竞争性行业非国有的公众公司”。
我比较强调这一点。如果说依靠自然资源,挖油的话,那没什么用。靠垄断、或者是市场资源的资金可靠过渡风险政策,以及政府输血对企业的以及缺乏和公司治理的企业,或者不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不利于社会对企业信任和支持。 一个大企业一定取得社会对你企业形成持久的信任和尊重。小企业无所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大一定要这样做。一个主流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好信誉。
美国总统诚实、可信比能力还重要。 中国要成为国际主流企业,亲面临的真正挑战到底是什么,不是规模、不能发展速度,也不是通常讲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通过时间、通过投入、通过聪明才智是可以达到的,也不是完善的管理,我想中国的企业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真正严峻的挑战来自与企业文化和公司治理这两个方面。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习惯和传统的东西,它力量非常强,不太容易通过学习和效仿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中国企业的文化和华人的文化密切相关,华人文化的优点是有不安全感带来的勤劳,不断努力,以及有血脉意识带来的责任感。确立投机性太强,中国华人文化是急心太重。浮躁情绪比较沉。踏实严禁的工作不够,这方面日本的企业强调很多。日本企业要战胜中国企业,五大杀手锏,很多都是细节性的。公司治理的改善路慢慢修其远。
包括我们今年科龙的事情。其实它问题不在于它发展速度和营销,这方面还是非常的不错,在公司治理上也不错。我希望像家电行业优秀企业能够在国内和国际竞争当中,接受国际规则的锤炼,吸收国际上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国际管理,诞生国际企业。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