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认证工作发展的缩影--写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成立二十周年之际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从成立到成长壮大的二十年,也是我国认证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二十年……她是我国认证工作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迎来二十周岁生日的前夕,原国家认监委主任、国家认证认可协会王凤清会长发来贺端??信,庆祝CQC二十岁生日的同时,寄予了CQC新的发展希望。伴随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一路走来的人们都知道,从成立之初的70人,到如今的500多人,签约检测机构由当初的40家到现在的180多家,各类专业的专职、兼职审核员和检查员5000多名,分支机构从无到有,发展到现今在国内外拥有12个分中心、32个管理体系评审中心,业务领域也扩展到3C认证,CQC标志认证,ISO9001、ISO14001、QS9000、OHSAS18001和HACCP管理体系认证,CB、CE等国际认证以及培训业务等,此外,CQC还是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合格测试与认证组织(IECEE)电工产品多边互认(CB)体系的国家认证机构(NCB),是国际认证联盟(IQNet)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正式成员,并与22个国外认证机构签署了认证的合作协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经历了20年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年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以推动认证认可工作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为己任,秉承独立、公正、规范、客观的宗旨,通过不懈努力,各项认证业务得到了较大发展,在推动我国管理体系认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见证行业发展 服务国计民生
这20年,是CQC伴随着中国认证认可事业共同成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共同进步,在中国历史上开创质量管理的崭新一页的20年。
1903年,英国首先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对英国铁轨进行认证并授予风筝标志,开创了认证制度的先河。二战结束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区域性认证制度开始逐步确立。
1984年10月27日,也就是在国内刚刚引入国际"认证"概念的同步时期,CQC的前身之一--原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CCEE)成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证机构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认证事业的发展从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为中国认证行业的先行者,CCEE通过认证标准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实施,使"事后检验"转变为"事前预防",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产品及工程的质量,同时,CCEE还作为国家认证机构代表中国加入了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安全认证组织(IECEE),从此,国际认证舞台上有了中国的声音,而且越来越响亮,而专家们说,它在国际舞台的出现,真正实现了科学的认证制度与国际贸易的有效衔接,进而实现认证结果的相互承认,最大程度地消除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电工产品出口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加快质量认证工作的步伐,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于1993年批准成立也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前身之一的中国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评审中心(后更名为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开展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并迅速得到国内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广泛欢迎,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和中国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评审中心分别在推动中国产品质量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中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实施我国新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我国认证认可管理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认证制度,顺应国际认证机构向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趋势发展的步伐,2002年4月24日,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历史上,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天。"六个兄弟合成了一个家,CQC老树开新花",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这个春天发生的事件以及它对CQC的意义。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在与其它5家认证机构整合重组之后,新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成立了,这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业务范围最广的国家认证机构诞生。 从此,CQC以更加迅捷有力的步伐,谱写出认证行业史上一个个历史的新篇章。开展技术研发 提高服务质量
这20年,是认证进入中国的20年,更是CQC尽心尽力服务中国经济发展的20年。
今天,在CQC,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到总人数的69%,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87%,35岁以下占总人数的71 %,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认证队伍已经建成。
为跟进技术前沿、融合最新产业技术和加强技术研发,CQC成立了由政府部门、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等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组成的400多人的各类技术委员会,下设标准与认证、检测技术、体系认证、工厂检查、培训五个分委员会。组建3年来,CQC已先后向国家科技部、质检总局、认监委申请了30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家标准委的大力支持下,CQC作为全国电工电子产品和系统环境标准化工作组的组长单位,承担了对口IEC/TC111和国内相关的标准化工作,牵头制定"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检测产品拆分及均一检测单元的获取"、"电子电气产品和材料中有害物质表示方法的通用要求"2项国家标准。此外,CQC还积极参与认证管理技术研究,《CMS在线认证管理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部级科技奖。同时,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头人和青年技术专家,1名专家被总局评为"优秀中青年专家",1名工程师被总局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名业务骨干被总局评为"国家质检总局优秀青年"称号,1名高级工程师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依托优势的人才储备和雄厚的科研能力,CQC在制造、保险、民航、公交、医院和政府等多个行业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成为众多产品领域和行业的认证开拓者。
2002年5月8日,向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颁发了全球第一张3C认证证书;
2002年9月8日,向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颁发了全球第一张电视传媒业认证证书;
2002年12月26日,向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颁发了全国第一张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2002年12月30日,向解放军总医院颁发了全国第一张医院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2003年2月28日,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颁发了全国第一张金融行业服务专线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2004年1月16日,向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颁发了全国民航系统第一张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综合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2005年6月18日,向中央电视台广告部颁发了全国电视媒体广告部门第一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在认证实践中,CQC不断开拓创新,成立了客户服务中心,并投入20多万元开发了语音查询电话系统;针对认证申请人不同需求,开创当面申请、网上办理、现场受理、无偿代办、上门服务等多种受理申请方式。
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认证业务,在国际认证行业也开创了先河。CQC投入巨资自主研发的这套产品认证在线管理系统(即CMS系统),将认证业务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该套系统的开发应用不仅带动了CQC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而且在简化认证程序、降低认证成本、缩短认证周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CQC还紧跟市场需求,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研制出个性化和一站式认证模式,为客户提供各类增值服务。
质量第一,服务至上,是CQC永远的追求,更是CQC对社会的基本承诺。
截止今年10月31日,CQC累计颁发有效3C认证证书近14万张;颁发各类管理体系认证有效证书3.2万多张;颁发CQC标志认证证书1.4万张,CB证书6400多张,同时为国内外各类组织评选质量管理人员及审核人员15万多人次。
加强交流合作 提升国际地位
这20年,是CQC大步走向世界的20年,也是中国认证事业备受国际瞩目的20年。
20年来,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的正确领导下,CQC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实施国际经营战略,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扩大了我国认证机构的国际影响,在国际认证领域进一步打响了"中国牌"。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20年来CQC外事活动大事簿上,我们发现,这20年,也是中国认证事业备受世界瞩目的20年--
1990年,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CB体系,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中国国家认证机构(NCB),从事颁发和多边认可CB测试证书工作,其证书被44个国家和地区的59个国家认证机构认可。
2000年,成为国际认证联盟的正式成员,所颁发的ISO9001证书、ISO14001证书和OHSAS18001证书得到国际认证联盟(IQNet)内其他34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知名认证机构的认可,颁证数量在IQNet成员中已跃居第二;2004年,当选为国际认证联盟主席顾问和理事会成员,标志着中国进入国际认证联盟的最高决策层;2004年,发证数量跃居联盟内第二位。2003年,被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接纳为正式会员,从而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和最权威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的重要一员。
2004年,承办国际认证联盟北京论坛和第13届西安年会;2005年,承办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合格测试与认证组织认证管理委员会(IECEE-CMC)上海第八届年会。
与此同时,CQC还积极培养国际型的专家队伍,目前,有7名专家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各类组织,有13名专家成为国际同行评审员,CQC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认证规则及国际标准的制定和组织管理工作,这些,不仅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的声音,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一种力量,一种推动着中国认证事业成就与传奇的力量在国际认证舞台上荡漾开来。……
可以说,在技术研发、服务客户、国际合作等诸多领域,CQC都在我国的认证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正如国家质检总局李长江局长为CQC 二十岁生日发来的贺信中所说:"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认证认可制度不断完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希望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革新,开拓进取,争取更优异的成绩,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