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香港《经济导报》载文称,对中国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不同意见的争论,很少有目前这样多种相反声音同时出现。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报告》,对分析中国经济的走势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专家分析认为,加强预调和微调将是今后宏观调控的基调,并将有三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值得关注。
文章写到,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近来高层和经济理论界频频出现不同的声音,一些观点已经到了相互对立的程度。有认为继续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的,有提醒防止通货紧缩苗头出现的,也有断言中国已经重新进入通货紧缩的;有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率抑制经济过热的,有认为利率应稳定不变的,也有主张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争论也更加激烈。
对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争论是正常现象,但象目前这样多种相反的声音同时出现为多年来所少见。值此,中国人民银行11月9日发布了《二○○五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简称《中国货币政策报告》),这对人们分析中国经济的走势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防止通胀还是防止通缩?
据专家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报告》传递的三个信息应引起关注:
一是对价格水平的判断,它使用的是今年首三季度的数据,CPI同比上涨2.0%,而不少经济学家更多使用的是月度同比指标,这个指标今年来是呈逐月下降趋势的,9月份同比增长仅为0.9%,后一组数字显然支持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苗头的观点。从统计学角度看,判断经济是通胀还是通缩,使用较长时间的平均数据显然比月度数字更严谨和更有说服力。
二是充分考虑了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和工资水平提高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并考虑了即将开展的资源价格改革对价格水平的影响。而不少经济学家在作出通货紧缩结论时,大多没有考虑国家可能进行基础产品提高价格的因素。
三是使用了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数据,反映了居民对物价是否上升的感受和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具有比较大的说服力。
提高还是降低利率?
《中国货币政策报告》对中国目前价格形势的判断和披露的金融运行资料,也使提高利率、降低利率还是维持目前利率水平的争论更加明朗化。
从2005年首三季度CPI 2%的涨幅和央行对未来通货膨胀保持足够的警觉看,似乎支持进一步提高银行利率的观点,但也有专家认为,人民币短期内几无加息的可能性。一是因为今年首三季度CPI的涨幅,仍然低于一年期居民存款的名义利率水平,通货膨胀在央行的可忍受范围内,只要不出现CPI的进一步上扬和经济过热,央行不会轻易使用加息手段;二是在目前的利率水平上,市场的资金供应充裕,一些商业银行甚至面临放贷困难的“流动性风险”,提高存贷款利率会进一步增加货币供应,抑制货币需求,增加商业银行经营困难;第三,加息将使目前低迷的中国股票市场进一步“失血”,增加推进股票分置改革的困难;第四,加息还会促使正面临升值压力的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提高,不利于国家对汇率水平的调控。
加息不可能,目前的CPI水平也不具备降低利率的可能性,那么,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现有的低利率水平适度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将是央行的最佳选择。央行行长周小川早些时候就明确表示,“目前的利率总水平是合适的,没有调整的必要”,这也印证了《中国货币政策报告》的观点。
宏调是收紧还是放松?
《中国货币政策报告》在客观分析价格形势和金融运行情况的同时,也从央行的角度描述了下一步宏观调控的轮廓。从更大的范围看,由于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加剧的矛盾远没有两年前那么突出,加强预调和微调将是今后宏观调控的基调。由于中国在保持国民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经济形势已进入比较理想的状态,下一步宏观调控的特点,是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三个方面:
一是在不刺激CIP大幅度上升的前提下,推出水、电、交通、燃气等公用事业价格调价措施,以解决经营这些产品的企业的亏损状态,同时用价格杠杆鼓励全社会节约资源和能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二是开展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在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之后,将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调整增值税和出口退税也将提上重要日程。三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政务公开、政务信息化管理,以及强化土地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环境保护、食品和药品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的具体措施。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