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则新闻让我如坠五里云雾,无所适从,这则消息称“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58岁,比普通人少10岁”。
初看这个结论感觉论据还是很充分的。一是这是国家卫生部副部长说的,而且是在一个学术论坛上说的;二是有一些知识分子过早死亡的人数(近5年来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去世的135名专家和教授,平均年龄仅为53.3岁);三是另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印证。
然而,如果科学地分析得出知识分子早死的种种论据,就会感到,这些论据完全不足以说明问题,更不可能得出我国知识分子比普通人少活10岁的结论。
首先,从常识判断就会发现问题。寿命是多种条件下的综合结果,涉及工作(劳动)强度和时间、保健、营养、生活方式、健康常识、心理状况等。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虽说比上不足,但比下是有余的。在工资待遇、保健和退休保障等方面,他们比起农民工和城市很多低收入人群显然要更优越,至少他们更懂得保健知识。
更进一步的分析来自深入和更合理的科学研究。
一些专家和学者早就提出过判断人类寿命的科学方法,即不能混淆“平均死亡年龄”和“人均预期寿命”这两个基本的人口学概念。
“平均死亡年龄”是指所有死者年龄的平均值,有两个算法,即同批人角度和同期人角度。同期人角度是将一段时期内(比如一年内)各个年龄的死亡者汇集在一起,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
但是,用“同期人”方法计算的平均死亡年龄有很大的不科学性或缺陷,会因死亡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而严重扭曲寿命统计。比如,如果一个人口群或民族的年龄结构比较年老,其平均死亡年龄就比较高;反之,则平均死亡年龄就比较低。正由于此,国内国际人口学界的共识是,用平均预期寿命(期望寿命)来衡量寿命。它的含义是已经活到一定岁数的人平均还能再活的年数。在不特别指明岁数的情况下,人口预期寿命或人均预期寿命就是指0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例如,200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1.40岁,指的是按照2000年的死亡水平,刚出生的人口平均可以活71.40年。
按照上述更为科学的理论,我国于2004年7月开始进行了一项“中年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调查”。全国人口学、统计学、公共卫生、社会学领域的多名专家参与了这项调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任课题组组长。以全国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在今年6月得出了结论,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预期寿命为:男性77.8岁,女性81.7岁。
我国第四次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出的全国总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1.4岁,其中男性为69.6岁,女性为73.3岁。两者相互印证得出,我国中年知识分子的平均预期寿命要高出普通人群8年左右。这项大型科学研究的事实和结论,可以说是对“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58岁,比普通人少10岁”结论的一个极好回应。正如该项研究负责人翟振武先生所言,作为中年知识分子,他们无论是生活水平、收入水平还是医疗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是优于普通人群的,所以他们平均预期寿命高是正常的,低反而不是正常的。
你不能用个别知识分子的英年早逝来说其整个人群平均寿命低。这和国外的状况应该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