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受到丑闻困扰,这进一步动摇人们对混乱不堪的中国银行系统的信心。因此,在仅仅六个月之后,该银行以高价位首次公开募股(IPO)而成功筹得80亿美元,这真可谓令人震惊。 这一惊人结果源于多种因素:大量资本注入,才能出众的新任董事长郭树清(Guo
Shuqing)所领导的管理团队,当然,还有中国动力十足的经济增长。但是,不可忽视的还有该银行IPO前两家战略投资者: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简称Bofa)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在提升市场信心和证实银行前景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交通银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简称Bocom)首先对此辅以证明。多年来,这家总部设在上海的银行一直在竭力进行彻底改造,直至获得汇丰银行(HSBC)的一大笔战略投资,交通银行才得以加速重组步伐,成为在香港成功上市的首家中国大陆银行。交通银行股票上市后的强劲业绩令投资者深受鼓舞,从而参与了数月后建设银行的IPO。
一家中国银行不经著名国际机构的“首肯”而进行大规模IPO,这在以往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战略投资者所获益处远远不止于暂时提高市场气氛,以支持银行的IPO。外国资产投资有助于加强中国各银行的资本基础。除交通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的交易外,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也接受了一群国际战略投资者几十亿美元的股本权益。
在不足两年的时间内,外国人向中国各家银行所倾入的资本金额已达到惊人的140亿美元。外国战略性投资有力地催化了中国的银行改革。通过相互承诺和适当的交易结构,外国伙伴能够给中国各银行带来真正意义上的长期增加值,尤其是在信用政策、产品特色、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利用中国各银行巨大的分支网络和客户群,在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内提供服务。然而,随着外资对中国各银行的兴趣日渐增大,人们的期望值也变得不切实际。实际上,达成此类交易并非易事。
中国的银行、监管者和外国投资者应当明智地对其无限热情进行降温。无数可预知或隐藏的障碍都可能令投资进程脱轨。达成适当的交易非常难,谈判也往往会受到拖延。帐目清算和披露不当会给审查评鉴带来巨大挑战,而关键性判断通常都基于不完整或不可靠的信息。估价、商业合作、业务控制和投资者保护规定等方面各不相同的期望值也会制约投资过程。
最终,外国战略性投资能否产生预期利益取决于外国投资者所能发挥的影响力。但是,外资控制力因多种因素而受到削减,其中之一是少数股东权益所有权的限制。除了少数特例之外,外国投资者的最大希望是获得董事会席位,以及针对个别业务和产品的控制权,合资信用卡业务便是一例。中方通常对外国“控制”过度敏感,因此也担心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交易双方和政府监管机构则面临另一种风险—政治风险。因最近的交易潮和建设银行首次公开募股,人们对外资注入中国各银行褒贬不一,认为向外国人出售银行股份“无异于廉价出售皇冠宝石。”一些人甚至认为外国投资威胁到中国金融行业独立性和国家安全。类似非理性担心毫无根据,也于事无益。自从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已向其最昂贵的银行复苏项目斥资近5000亿美元,用以扶持本国境况不佳的银行。尽管财政援助大有必要,但拆东墙补西墙只会使损失更多,难以奏效。
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体系,中国必须改变官僚作风、政策性贷款和腐败丛生的银行文化,实现效率、透明度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在这一关键方面,外国战略性投资对中国各银行的帮助最大,中国举世无双的制造行业便是明证。通过向中国企业和合资公司投资数千亿美元,跨国公司为当地制造业带来现代技术和最佳商业实践,因此使中国迅速上升为极具竞争力的“世界工厂”。
中国领导层大胆采取行动,重组陈旧的银行系统,颇值得赞赏。此项任务极为艰巨,其挑战性远超出改造效率低下的产业部门。鉴于风险巨大,中国求助于外国战略投资者是相当明智的。然而,如果不给目前的保护主义论调降温,外国投资者可能会畏步不前。而这种内敛化会使中国利益受损最大。
作者是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董事总经理兼中国清华大学教授。
译者/文胜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