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BUSINESS.SOHU.COM   时间:2005年11月22日15:20   来源:上海万得资讯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热点排行 进入财经社区 相关新闻:
Stock Code:1A0001
     (行情-论坛)
 

理财上海建筑结构师的月薪 也说加薪成功之经验 说死也不去大城市的理由
股票历史上著名的名贵王冠一览 揭露日本车惊人内幕(组图) 五年大熊为造几千名富翁?
评论年三十不放假 我猜大有深意 津巴布韦是中国"殖民地"?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数码赵本山春晚小品提前揭迷 600块钱也能买彩屏手机? 手机评选第1期获奖网友名单揭晓
财富小窍门,订阅家庭理财!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新时期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为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建议,近日甘肃省农调队深入基层,就当前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甘肃省上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特征和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根据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的解说,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具有全面性。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等有机统一体,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过程,具有动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必须反映时代特征,因而其衡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具有层次性。不同地区由于历史、环境、基础的不同,建设的速度和目标也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反映的新农村在内容上、程度上、要求上也有所不同,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甘肃省各地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省上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0-2004年,甘肃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3.36亿元增加到285.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6.45%。2004年甘肃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05.8万吨,比2000年的713.48万吨,增加92.32万吨,年均增长3.09%。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428.70元,提高到2004年的1852元,年均增长6.7%。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结构调整逐步优化升级

    各地在积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截止目前,甘肃省位居全国前列的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苜蓿草和酿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的播种面积达到223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40%,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2、劳务经济加快发展,农民增收途径不断扩展

    各级劳务部门把劳务输转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创新输转模式,加大转移力度,取得显著成效。省政府分别与新疆自治区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加强劳务合作、发展劳务经济的劳务合同,促使甘肃省向新疆输出务工人员近60万人,创劳务收入18.5亿元。另据农业部门统计,仅2005年上半年甘肃省共输转农村劳动力324.3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50.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和3.87%,创历年来同期最好水平。劳务输出,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各项支农政策和措施成效显著,农民群众反映良好

    近年来,国家和省上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1999-2004年甘肃省共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1930.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800.7万亩,荒山造林1130万亩,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实施以"两减免、三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许多实惠,农民负担逐步减轻,农业生产加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对此,农民群众比较满意。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地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各地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2004年甘肃省农民人均教育支出166元,占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34%,比2000年提高4.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甘肃省农民人均文较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由2000年的143.87元,提高到2004年的202.64元,年均增长8.94%。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三、甘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甘肃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甘肃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2000年至2004年,甘肃省农业基建投资占甘肃省基建投资的比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态势,由2.51%下降到0.76%,下降了1.75个百分点,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永登县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上不存在进行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一般不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甘肃省部分地区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调查数据显示,1999年以来,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呈逐步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99年的3.09:1发展到2004年的3.98:1,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调查显示,部分地区乡镇基本没有进行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80%是普通砖瓦房,20%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街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群众怨声载道,村干部无所适从。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4年甘肃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6.39%,初中文化程度占31.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26%,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7年,仅刚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七)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1、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在甘肃省农村几乎是空白,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药品价格反映强烈,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2、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科技水平发展落后,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同时一些学校巧立名目,违规多收费,学杂费一路飙升,教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农民苦不堪言。

    3、社会保障难以保证。由于县乡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因而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乡镇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一些乡镇五保户供养没有经费来源,残疾人保障经费未能足额发放。

    (八)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调查显示,部分乡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出现了"政治淡化"、"管理淡化"的现象。

    四、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达到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频临崩溃的边缘。

    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政府不仅是强有力的组织者,而且是积极的直接参与者,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新农村运动开始到1980年的10年间,政府投资额达到了27571亿韩元。

    韩国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涉及农村各个领域。包括农村住房和公路、桥梁、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卫生保障、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还有,韩国政府以新村运动的名义,大量投资,扶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政府长期不懈的努力,韩国在最近30多年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上世纪70年代到目前为止30多年时间内,韩国城乡居民收入始终在1:0.8、1:0.9,最低是1970年的1:0.7。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农村的发展不是对城市发展的制约,而是对城市发展的一种推动。农村发展,农民素质提高,会进一步加快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加快推进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建设繁荣、平安、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针对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要做好甘肃新农村建设这篇大文章,当前需要重点围绕“确定发展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三化进程、促进社会发展”等方向和重点,加快推进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总体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方案,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性、综合性政策。为明确“十一五”及今后更长时期甘肃省农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根据甘肃省实际,结合当前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建设发展现状,甘肃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短期目标为:到2010年,甘肃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明显进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0%;中期目标为到2020年,甘肃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800元,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30%。

    (二)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各级党委政府应从更高的高度认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投资方向,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第一,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卫生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各级政府要真正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的职责,让农村的孩子真正上得起学。同时高额的医疗费用成为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甘肃省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各级政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与此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

    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和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促进优质优价和专业化生产,不断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

    强化劳务输转,加快小城镇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向型”、“创业型”等培训模式。加强对务农农民的农业应用技术教育,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大在城镇的就业率,打造甘肃省农民工市场品牌。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

    (五)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逐步推行12年义务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探索和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总之,我们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努力把甘肃省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形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共找到 18,796,382 个相关网页.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热点排行】 【推荐】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搜狐商城
12月经典妆扮,5折特价
补水护肤十余品牌3折
香水-彰显个人魅力
小家电低价促销
资生堂特价护手霜¥25
兰蔻特供晚霜¥49
韩国VOV面膜惊喜特价
OLAY新品8折,面膜底价
韩国足下抽脂贴¥260
OLAY欢乐购免费得礼品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