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沪指已是第四次无声无息地滑落至千一之下,投资者刚刚燃起的希望几乎破灭。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恶炒权证所致,但笔者认为,投资者对股改缺乏信心,后续入市资金匮乏所致才是根本。否则,近期市场风传的股改配套资金缺口达2000亿从何而来?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市场信息和投资者的一切活动都反映在市场上,那么现在市场无疑是反映半年来的股改政策的一面镜子。 从沪指四次破千一来看,股改几乎已经陷入为了股改而股改的误区。投资者的信心也一再受到重创。
股改的误区首先体现的是对价一路走低,例如,第二批42家试点公司的平均对价水平为10送3.49股,全面铺开后首批40家的平均对价水平为10送3.35股,第三批32家的平均对价水平为10送2.91股,而本周一公布的第九批方案中,沪市公司的对价已“下跌”至10送2.8股。对价的不断缩水体现上市公司与民争利的本质一览无余。
还有,最令流通股股东不解的莫过于《股改指导意见》中的规定,规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要保持一定的持股比例,股改既然是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博弈,本应是一种“市场化行为”,为何还要设定这样的限制?而有了这一硬性规定,国有股股东又怎么能支付合理的对价?
股改的不彻底性还表现在市场对多种政策的无效上,回顾半年来管理层各种利好层出不穷,什么成立银行基金、投资者保护基金、社保资金入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拟实行T+0交易、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等等,不一而足。可谓各种绝招用尽,种种利好出台,是因为市场的倒逼姑且不论。但是有什么样的股改政策,市场就会有什么反应。
当前,股改还只涉及到近200家上市公司,照此下去“大跃进”式的股改,纵然再下猛药政策救市,救得了指数,但救不了股改。
笔者以为,股改中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其关键在于落实。任何形式上的“口惠而实不至”都必将受到残酷现实的惩罚。 (责任编辑: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