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举行的第七届“银企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博士在作专题发言时指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引进战略投资者并开始上市之后,有人指责这是贱卖国有资产,如此结论有失偏颇,这是“无稽之谈”。
核心是改变股权结构
国有商业银行推进体制改革、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然后上市,这几乎成为每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建设银行上市挂牌后,公布了一系列股东持股比例等各方面信息后,社会上有关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是贱卖国有资产”的言论四起。近日,建行行长郭树清在回应“贱卖”论时指出,“建行的投资亮点之一就是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加盟。战略投资者会改善公司治理,会带来技术支持,会与我们一起来共同面对未来的市场风险,这些都是无形资产性质的收益。”
但郭树清的回应是否为其“卖花说花红”?易宪容指出,其实所谓“贱卖”、“贵卖”之争,问题的实质是金融改革的路线之争。国有银行如果不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那么将会走上其他国有企业改革的老路,怎么改革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产权问题。而目前我国的金融改革,已到了时不我待的关键时刻。我们只有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才能彻底摒弃旧体制下的那一套管理模式,国有银行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风险与利润决定其股价
有人说,外国战略投资者进来了,无可非议,但持股价格那么低,这不是明摆着贱卖了吗?易宪容指出,国有银行改革中,大举对外转让股权、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主要动机在于“可以完善国内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控制和减少不良资产”。至于股价问题,不能单方面来估算。要知道,高价格意味着高风险,而风险与利润如果不对称,人家肯定也不会参与进来。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于国有银行或被引进的银行来说,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易宪容以建行上市股价为例,指其在香港上市是“较为成功的”。他说,无论是交行、建行的海外上市,还是工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都说明银行业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责任编辑:刘雪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