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第一铁矿大省辽宁,政府携手钢铁巨头鞍本集团重整了省内的铁矿资源,由此新增的储备加上原有储备,按现有产能计算,鞍本集团获得了可供100年使用的铁矿石资源
□本报记者肖华
进入秋天,铁矿石成为中国钢铁巨子心中的大石:10月底,他们齐聚青岛,为价格与国外矿商艰难博弈,更早之前,钢铁第一大省河北一些小老板则纷纷赶赴辽宁,寻购矿山。
这样的时刻,位列中国钢铁业第二和第五的鞍山与本溪钢铁集团却是气定神闲,在合二为一之际,他们收到了一份厚礼:辽宁省整合铁矿,为他们新增铁矿石储量16.5亿吨、1.5亿吨储量,分别占他们现有储量的37.35%与12.76%。
"我们算了一笔账,以鞍本集团目前产能计算,这些资源足够用100年。"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处处长孙生告诉记者。
疯狂铁矿
"这两年铁矿卖疯了,"辽宁辽阳市弓长岭矿区一条简陋的公路旁,一位村民在漫天黄尘中指着满载矿石的车流说,"你看看拉矿石的车有多少,就知道矿有多火了。"
在这个位于群山深处、底盘较低的小轿车难以开进来的村子里,一间不到10平方米、只有一张火炕的平房每月租金是200元,并且还要托关系才能租到。而在山脚下的弓长岭镇上,整面墙醒目画满美女的KTV一直延伸到街道尽头。操着各种口音的人就在其中晃荡,他们中有挖矿的、运矿的、买矿的,也有卖日立和沃尔沃牌翻斗机的。
就在四五年前,这个村子还很难见到陌生人,山脚下的小镇也只有一些小饭馆。
在中国需求拉动国际铁矿价格大幅上升之前,这个村子并不为外界关注。事实上,品位不高、开采又难而且不能直接使用的国内铁矿石此前并不受重视,中国这个铁矿石进口第一大国的进口依存度去年是50%。
随着国际市场的升温,铁矿储量占全国储量1/4的辽宁逐渐受到关注,矿权争夺几近疯狂:在鞍山市一次探矿权拍卖中,一个内部评估价与起拍价均为30多万的铁矿居然拍到2000万。
坐落在这里的鞍钢和本钢在中国钢铁企业中得天独厚,几乎只有它们能实现铁矿基本自给,即使因为品位原因需要配矿,自给率也能达到80%。但在钢铁业全体扩能竞赛中,这种优势岌岌可危:以鞍钢为例,目前它们的钢产量为1100万吨,但"十一"五期间产量将达2800万吨,每年约需8000万吨铁矿石,是目前自产量的两倍有余。
更令人关注的是,许多矿山已被开采几十年,一些铁矿已经深入地下1000多米,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以致辽宁省不得不加大勘察投入,2003年以来省财政安排的勘查资金相当于2002年以前10年间此项投入总和的两倍。
"现在,我们要把矿石资源当作粮食一样控制。"鞍山矿业公司(以下简称鞍矿)宣传部部长乔廷宇说。鞍矿公司是鞍钢集团下属三大矿业公司之一,另两个是弓长岭矿业和齐大山矿业公司。这三大公司控制着鞍山地区的大部分铁矿山,被其他开矿者觊觎的大多属于它们的后备库。(后备资源通常指一些成片矿山,由地矿部门统一规划组织大型企业开采。)
2003年,鞍钢集团向省里打报告,要求启用后备资源。
恰好,辽宁省正在为资源乱象发愁。自从2002年选(洗)矿厂无需地矿部门审批,改由工商登记即可后,几年之间选(洗)矿厂"多得谁也不知道有多少"。在铁矿石的红火行情下,从滥采滥挖到选(洗)矿迅速形成了许多灰色渠道,令有关部门头疼不已,省人大甚至曾专门讨论过这一问题。
整治与整合提上议程,鞍山市国土局甚至早就暗自将辖区内的胡家庙矿区划成5片,打算寻找合适的开采者分别统一片区。
当无论身份、技术还是资金都令人放心的鞍钢提出要统一开采时,有关部门喜出望外,孙生用了"一拍即合"四个字来形容。于是,一场联手整合的行动拉开了帷幕。
整合胡家庙
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叫胡家庙的地方最先成为争夺的焦点。根据鞍钢的评估,这个矿区在所有后备资源中资质最好,储量近11亿吨,相当于其现有储量的25%。
尽管在1960年代这里即被划为国家后备矿区,本应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开发,但是与全国其他地方类似,在1980年代"有水快流"、"大中小矿一起上"政策的指导下,随着发证权被下放到县、区地矿办,这里先后开了许多个矿,目前总计23个。除了少数矿的采矿权属于现有经营者,这些矿大多由村、镇申办,但后来被私人承包甚至经过层层转包。
"简直没法想象要拿到这些矿的采矿权有多难,"11月5日,参与原矿主谈判的鞍矿公司规划部副部长蒋有义感慨,"要知道,那可是虎口夺食。"
但是,政府的加入在一开始就决定了结局。
首先被搬出来的是2003年辽宁省121号文件,核心内容是"不延续"。另外,国土局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对未到期的正规小铁矿,他们明示不再办理转让手续。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采矿许可证到期后不再进行延续,对未到期的正规小铁矿,不再办理转让手续。
如此一来,胡家庙24个矿山后路已断。他们的采矿权证经2002-2003年辽宁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改革时重新办理,有效期大多是3年(仅两家是5年),几乎都在今明两年到期。
未来已无希望,原矿主手中的筹码顿时减弱。而鞍矿公司经过调研,将24个矿分成3大类(具体方案详见链接),分别针对各自特点提出相应的收购方式。
随后的谈判中鞍矿势如破竹,一个多月后,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的一个周五,最后一个采矿权谈妥。
当即,鞍山市国土部门与当地政府等十余名工作人员连续两天忙到半夜,备好全部材料,周一即送交省国土厅火速办理好了转让手续。
由于许多方案都以提供矿石为补偿,鞍钢为这些矿权付出的现金并不多,仅仅2000万元左右,相当于一个中型矿一两年的利润。记者在一份新开铁矿的申请材料中看到,一个设计规模30万吨/年的铁矿预计年利润是1000万元。这套解决矿权的方案因而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经典范例。
至于剩下的土地问题,政府与鞍钢再次默契配合。征地的任务交给了千山区政府,鞍钢每平方米出资60元,当地政府也大致补贴这个数目,不足部分由以后鞍钢每年上缴当地税款中新增部分的一半来补充。
11月3日,记者在繁忙的胡家庙看到,崭新的选矿厂已经依山而起,另一边的一个山头已经彻底推平准备开工。下月5日,年产矿石500万吨的一期工程将正式投产,鞍千公司将成为这里新的主宰者。负责胡家庙矿区生产、管理的这个公司由鞍钢与千山区政府推荐的一家民营企业共同组建,双方分别占股80%、20%。
但是,鞍钢集团宣传部有关人士表示,整合尚在半途。一是完全独资才是他们最终的梦想,二是弓长岭、本溪等其他地区才刚刚开始。
"游戏"还未结束
不过,即使是目前的胜利,鞍钢也并不是一开局就取得的。在整合开始的大半年里,胡家庙令鞍钢焦头烂额。
当时鞍钢意在矿石,代表其出面的齐矿公司挨个与这些矿签订协议,要求收购全部矿石,不让外流。
可是,很快他们便发现自己收到的是许多品位最低的"卖不起价的石头",那些品位较高或者周围小选矿厂能处理的矿石都偷偷落入了别人的口袋。因为当时市场上铁精粉已从一吨200多元涨到500多元,矿石价格也一天一蹿,而鞍钢每次调价都得审批,根本赶不上趟儿。一位在这里跑了快两年的司机告诉记者,那时候路上到处都是鞍钢设的卡,可司机们常常半夜出动,甚至用骡车接力。
猫和老鼠的游戏一直延续到鞍钢改变策略,在政府鼎力支持下直奔采矿权。当结局几乎已经注定,周旋就演变成为如何才能拖延时日,以及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补偿。
寻找矿主进行谈判变得并不容易,例如辽阳的一个矿主,据说有十多个电话,好几处房子,最后鞍矿公司托知情人在那些屋子门口等到天黑才截住了他。
关于补偿的博弈则更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比拼,有人如愿以偿,有人黯然而去,也有人还在等待。
记者从不同途径听到的一个故事是,一位矿主算准自己的地盘是鞍钢管道的必经之地,于是为自己规模约在10万吨的选矿厂开出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高价,鞍钢久谈不下,于是找到水利部门,从该厂旁边的河套地带绕行(河套地属水利部门)。矿主心灰意冷,将厂子卖给村里了事。
而在当地知情人士的描摹中,打算上马千万吨钢铁项目的一位福布斯上榜富豪甚至没能等到谈判的机会。他的7个矿全都经层层承包而来,均属鞍钢方案中的第三类。结果全国两会期间,鞍钢拿到村里和原始投资人的两份声明后直接办理了转让手续。此前,该集团数次向鞍山打报告要求配置5亿吨铁矿储量,均未能如愿。截至发稿时止,记者未能联系上该集团相关人士进行确认。
然而,即便是现在,游戏依然未曾结束,土地成为有的矿主手中最后一张牌。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买不着火药的情况持续了10天之后,当地规模最大的一个矿终于也转让出去。但是矿山所在的3000多亩地的使用权人却是原矿主,5年前他斥资300万办理了正式转让手续。现在,他开出的价码是,土地只租不卖,每年1.5亿。
另一些尚未了结的是当地农民。他们大多愿意动迁,甚至听说有人主动去"求鞍钢来扒房子"。11月6日,记者在胡家庙村看到,电线杆上到处贴着出售梨苗的电话号码,而气温已近摄氏零度的深秋时节,村里大多数人家都在忙着种树苗,有几家偌大的院子已经被密密麻麻的树苗挤得只剩进出的路。
几位闲聊的村民争着告诉记者,已经迁走的谁家拿了几十万,还有的上百万,"我种一辈子地都没见过那么多钱,"一位80岁的老大娘摇着头说,"再说这地方天天放炮,大车成天轰隆隆的,满村都是灰,不是个住的地儿。"
■附件
鞍钢对于胡家庙地区现有未到期的合法铁矿的三类收购方式:
对于9家只有矿山的,鞍钢答应按照原采矿证设计规模提供矿石,同时原价补偿原来资源有偿使用改革时缴纳的价款。
7家既有矿山又有选(洗)矿厂的,鞍矿收购矿山,在原采矿证设计规模内以按成本价为其选(洗)矿厂供应矿石,如超过这一范围,则按市价供应。
第三类是那些经层层转包的矿山,一共7家,采矿权人为村集体。鞍钢找到原始投资人,鞍钢找到原始投资人,谈判得到同意转让的协议以及"原承包协议不符合《矿产资源法》规定,因而作废"的声明,同时取得村集体同意转让的声明后,跳开现经营者,直接办理转让手续。当然,事先鞍钢承诺如发生法律纠纷,由鞍钢负责。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