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哈尔滨市政府公告停水的第一天,新华社记者走访发现,“市民生活正常,心态平稳”,而此前因为部分市民集中购买饮用水导致饮用水价格上涨的情况已经不再,饮用水价格基本回落到停水公告发布前的水平。
这让连日来关心哈尔滨停水的人们稍稍松了口气。 只要市场稳定、民心稳定,这场公共危机的化解应该不是问题。现在回头看这件事,从当初的传言、部分市民的恐慌,到现在的基本稳定,几天来事件的演变过程还是能给所有的城市管理者带来启示。
严格来说,这次停水事件并不是一场“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且不说中石油吉化公司发生爆炸是在11月13日,根据黑龙江省环保局新闻发言人李平在黑龙江省政府昨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早在20日7时,在吉林界内的第二松花江汇入黑龙江省界第一个监测断面即肇源断面时就开始检出苯超标,“表明可能污染带前锋已达黑龙江省”———如果吉化公司发生爆炸就能引起下游各城市的高度警惕和防范,应对的时间应该说是相当充裕的。遗憾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21日哈尔滨市民得到的停水原因还是“要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检修”,到了22日准确的信息才传达到市民那里。
自从经过2003年的SARS一役,以国家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标志,在第一时间公布公共危机的相关信息已经作为一个制度被固定下来,这一精神被沿袭到刚刚为重点防控禽流感而颁布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只有让公众了解全部信息,在政府部门和公众之间建立互信机制,化解公共危机才有了可靠的基础和动力。
我们注意到,即使到现在,关于此次停水事件的原因仍然用了“可能污染”字样。没有十拿九稳的结论,担心会造成社会波动,这些或许是城市管理者没有及时公布真实信息的原因之一。
这让我们想起一句“老话”:“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什么?相信群众的判断力和自制力。政府把真实信息———即使是“可能”的信息———告诉了公众,也把要采取的措施告诉了公众,公众还能不理解和支持政府工作吗?当年抗击SARS,因为信息公开而扭转了被动局面;今年全国防控禽流感,因为信息的及时公开而没有造成恐慌;就在此时的哈尔滨,因为真实信息的公开,短时间内市场稳定,民心稳定———无数次事实证明,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民众是可靠的,反而是隐瞒,往往因流言的传播而“小事化大”,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除了信息公开,哈尔滨停水事件也给城市应急设施的完备提出了挑战。
举一个例子,哈尔滨市政府宣布将增打100眼深水井等措施保障居民生活和部分企业生产用水,而哈尔滨本身也有自备水源,但因为多年未使用,卫生部门要对水源地的防护情况、卫生条件进行检查,符合标准后,方能使用。试想,如果平时就打好足以应对紧急情况的“深水井”,平时就对自备水源进行定期卫生检查,何至于“急时抱佛脚”?
一个大型城市较长时间的停水,哈尔滨是第一遭,全国其他城市也很罕见。平心而论,哈尔滨的应急措施还是比较得力的,出现一些纰漏似可理解。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拍胸脯说自己不会遇到类似的公共危机。哈尔滨停水事件,对别的城市应该是一个提醒:我们这里会不会出现突然停水停电的现象?如果出现了,我们会怎样应对?“忧患意识”已经被写进十一五规划建议里,这样的意识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就是不能仅仅看到常态下的车水马龙、歌舞升平,更要想到非常态危机的可能到来,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