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巴黎百富勤发布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巨大改变,将步入历史上第三个消费高峰。从明年起,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则有望从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型。凑巧的是,德意志银行也于当日发表了类似观点,称服务业及高端消费品产业将成为未来五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两家投行对中国消费市场极为乐观的态度,可谓是一场及时雨。中国GDP的增长过度依靠国际贸易,且这两年情况愈演愈烈。2004年,中国GDP为13.65万亿元,进出口总额为1.15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外贸依存度)为69.6%。2005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77.5%。10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外贸依存度进一步提升到80%。
外贸依存度达80%,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个健全的经济体,更多是应该依靠内需来推动经济发展,这也是长久发展之道。据了解,美国、德国的外贸依存度都在20%-25%左右,就是岛国经济的代表——日本,其外贸依存度也仅为19%。美国经济一疲软就出台措施刺激消费,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却有着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造成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过于依赖国际市场,使得国际市场一吹风,中国企业就感冒。
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指出,中国有13亿消费者,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如果一味地盯着海外市场而忽略了国内市场,将是一大悲哀。中国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改变这种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局面,形成内向型经济主导的格局。
发展内向型经济,一方面是加大投资,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就是刺激消费。今年以来,全社会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再走高,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个季度分别为35%、48%、53%,再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已经空间不大。此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其效率并不高。因此,众多经济学家都表示,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应该是扩大消费。
数据显示,现在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有55%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全球78%的平均水平。而中国的储蓄率则高达47%,居世界首位。人们不敢花钱,内需自然就疲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中国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是不太合适的,要鼓励消费,扩大内需,把储蓄闲置的钱更好地利用起来。一些经济专家也认为,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内外两个轮子一起转,如果忽视内需的作用,就会失去内在的动力和长远发展的后劲。
然而,要让中国普通老百姓打消顾虑,敢于消费,就要对社保、医保、教育、住房等关系民生的相关体制进行改革。如果这些领域改革没有成效,中国消费者的口袋就很难打开,“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一说法,也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罢了。
本报经济评论员 田申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