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楼市“陷落”于“资本过剩”之手,200亿元炒楼资金转战珠三角?前10个月,深圳重现了上海楼市的“疯狂”,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深圳房价猛涨12.18%。
近段时间,广东人聚会聊天,房价总会成为主要话题。 今年以来,广州“地王”已三度易主。一向以冷静著称的广州房地产市场是否能够幸免,珠三角的房地产市场会否成为新的冲击波?
深圳:200亿炒楼资金助推房价?
房地产市场,不见硝烟的战场。目前它已经成为资本、开发商、政府多方力量博弈的地方,房价则是战绩的体现。
此前,美亚置业集团深圳海外部一位经理表示,此前集中于上海炒楼的200亿元资金正在流向深圳。一位温州人深圳购房团的成员叶先生则认为,200亿是个保守估计,深圳近期房价反常,一路暴涨,和这些炒家不无关系。
与这个说法对应的是,深圳房价逆市而涨的“惊人”数据。深圳市房地产研究所发布的前三季度深圳房地产市场发展报告显示,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深圳房地产市场猛涨12.18%,住宅均价达到6639.64元/平方米。
随后,有政府官员出来澄清,炒楼资金并非主力,借机炒作哄抬楼价的开发商已经受到了主管部门的处罚。在这一轮房价之战中,一些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采取各种手段违规销售,通过“分期推售”“集中开盘”等方式人为制造房源紧张的市场假象。另一方面,个别机构发布失真信息,对房源供应进行不实宣传,弱化了消费者的信息甄别能力,客观上误导了消费者提前置业和非理性购房。
针对近来房价过快上涨的问题,房管部门推出了“组合拳”,强化监管。11月15日,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宣布,在不久前推出四项平抑措施的基础上,将再出台五项措施稳定房价。其中包括:适度增加住宅用地供应,初步拟定今后每年新增商品房用地保持1.6平方公里的供应规模;加强对闲置土地的管理,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已登记项目应换成认购书;加强政府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计划未来10年将建设2000万平方米“公屋”;完善市场信息系统,引导市民理性置业。
广州楼市:平静后面有玄机?
与深圳楼市的“疯狂”相比,广州依然保持了一份冷静。10月中旬,由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市统计局、市国土房管局、市物价局联合编制、统计的2005年三季度广州市十区房地产价格指数显示,广州房屋销售价格保持上升趋势。三季度,广州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升4.3%,升幅比上季度(上升5.9%)回落1.6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0%。广州市房价基本平稳,未出现大幅波动。
广州市房地产协会会长陈敦林认为,广州目前房价基本合理。与自身相比,目前市区楼盘均价6000元/平方米,郊区4000-4500元/平方米,相对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每平方米上万元的房价理性了许多。同时,广州房价远低于温州、上海、杭州、北京、深圳,广州的人均GDP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名列全国前茅,与房价成正比。锦绣香江副总经理洪强华说,广州楼价潜力较大,近段时间将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
广州市场的理性程度一直备受全国业界的推崇,在宏观调控期间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此前在土地拍卖会上,几大房地产开发商的默契程度较好地保持了土地成本的底线。然而,今年以来,这种长久维系的平衡似乎已被悄然打破。
今年以来,从房地产拍卖场所传来的消息令商家“激动”,广州“地王”已三度被刷新记录。其中,琶洲会展中心南侧板块,时隔半年便拍出两个“地王”,且两者成交价已接近翻番。业内人士认为,每一次纪录的缔造者在公众视野里都是背景不详、身份不详、意图不详的“神秘”人群,这似乎为广州的未来楼价溢价预留了空间。
珠三角:会否卷入资本冲击波?
业内有一种说法,一个温州人或一个山西人的背后,可能隐含着一群炒家。有业内人士对过剩资本的兴风作浪表示担忧,珠三角近期炒风渐起,很可能会步上海楼市的后尘。
前车之鉴,一轮炒作后,房地产资金部分撤离了上海市场,上海楼价下降超过10%,一批跟风的投资者被“套牢”。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逐季回落,第一季度增幅保持在25%左右,上半年跌至15%左右。
资本过剩的逐利动力是强大的,它必然要寻求新的出路。炒楼人士叶先生说,下一轮的炒作目标是珠三角了。珠三角区域的房地产市场和长三角不同,波动比较小,价格还有相当的上升空间。
的确,在与深圳临近的东莞,目前房价也一路走高。据东莞房协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预警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普通住宅销售面积33.73万平方米,销售额达8.66亿元,销售均价达2566.90元/平方米,较第二季度普通住宅均价2053.80元/平方米上涨了24.98%。
也有专家对200亿元炒楼资金的消息提出质疑。广州房地产专家韩世同表示,上海的炒楼资金现在正被大量套牢,自顾不暇,哪有闲工夫去奔袭深圳呢?深圳主要是开发商采取拖慢节奏、延迟销售等手法,以及产品结构集中在中高档楼盘,因此才会出现楼价逆势上扬的现象。广州楼市也要防止人为炒作拉升价格,保护自住性普通住宅价格不受大的冲击和影响。
也许,阳光是治疗炒作最好的良药。房地产业内人士廖先生等建议,主管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针对当前楼市特点,公开更多信息。每宗土地的购买者、投资金额,每个楼盘的成交金额、成交数量等数据,应该逐渐成为公众可以免费知道的信息。(记者 黄玫)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