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孤独和追求自我幸福实现”、“寝室亲密关系变质背后的情感交流缺失”、“社会参与度与社会责任感的萎缩”以及“传统道德信仰的塌陷”……这些,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正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三年级本科生沈旭、张帆通过调查撰写的论文《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由于系统揭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和显著特点,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在研究过程中,沈旭、张帆两位同学采取了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辅之以文献研究和参与观察的调研形式,收集了来自北大、复旦、郑州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近500人次的有效数据。
享受孤独的疏离状态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嘛!”“和室友的关系就像住在一起的房客,不会过多干涉。”“知心的朋友也没法达到彻底的沟通,只可能在某些维度上进行交流。”调查中,将享受孤独当做普遍而自觉的行为方式的大学生占到了被访群体的82.6%。有心事时50%以上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写日记、打游戏等自我消解的“封闭型”的排遣方式。对于朋友之间的感性关系,大学生的言语中也大都明显流露出对“距离”的向往。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朋友不再是肩并肩手拉手一起上课一起吃饭,而代之以人际关系的断裂和享受孤独等特征。
沉浸于小资情结
“我特别羡慕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生活,有一片牧场,有好多小猫小狗,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剩下的生活就是看看书、喝喝茶。”在对前途的态度方面,68.3%的被调查大学生持“充满希望,积极筹划”的态度;但在向往的生活方式方面,2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向往“逍遥自在的小资生活”,占了被调查学生的最大多数,同时有25.4%的大学生希望过上“舒适安逸的白领生活”,这也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希望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前提下获得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选择。而传统精英式教育导向追求的“轰轰烈烈的伟人生活”则呈现出势单力孤的状况,只有6%的被调查者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参与学校活动、社会责任和信仰等方面,也表现出了一种令人担忧的“超然物外”的游离态度。比如,在学校干部竞选中,大多数学生的参与主要是一种间接关注式的,42.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参加竞选但关注选举结果”,另有59.7%的大学生表示不经常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这背后隐含的实际上是大学生对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冷漠。研究中体现出的学生在入党问题上的盲目和对“未婚同居”、“同性恋”等社会现象“不褒不贬”的淡然态度,也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迁。
访谈个案实录
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北京某大学哲学系大三女赵某我上大学没有一个什么目的,或者说是我进了大学才想要给它找一个目的,给父母一个交待吧。
怎么看待责任?
北京某大学哲学系大三女赵某
如果指的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责任,我觉得责任是一种习惯吧,我权衡一下怎样是更合算的,我破坏这种习惯的成本和我维持这种习惯的成本,如果我觉得继续维持下去比较合算的话,就是我尽责任了。
如何看待同性恋?
北京某大学社会学系大四男李某我不会去否定这样的出于人的本性的东西。同性恋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你无法去质疑它。就像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你无法质疑他是一个男生一样。
你将来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北京某大学社会学系大四男李某跟父母一起,有一间大房子,一份值得自己骄傲的工作。有足够的财力在去支持自己、父母和朋友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聊一下和室友的关系好吗?
北京某大学哲学系大三女赵某大家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事……有自己的感情世界,不会太深入的交往……对于公众利益大家都会自觉维护,就像住在一起的房客,不会过多干涉。本报记者丁肇文 实习生徐萌
专家观点
不该让大学生背负过高的道德期望
“这个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应该是真实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应该看到这些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今天上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陆教授认为,当代大学生和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大学生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群体,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大学生身上的精英意义已经逐渐淡化,他们已经逐渐还原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过去上大学是改变人生命运的惟一途径,而现在大学只不过是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提升和素质提高的一个平台;在过去社会观念一元化的情况下,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系统的力量很大,作为系统接受了主流教育的群体,大学生自然被赋予了较高道德水准和主流意识代表的形象,但是现在社会观念已经出现了多元化,主流意识的传递系统已经失去了过去的控制力和权威性,大学生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影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公众应该以普通青年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群体,而不能过分拔高对大学生的要求,要客观评价大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不能“妖魔化”大学生。
陆教授认为,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大学生对学校党团活动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并不能说明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不强,实际上当代大学生对国际政治的关注程度,对国内外重大问题的认识都比以往更加广泛和深刻;在这方面,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党团组织,怎么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搭建起一个自我发展与社会实现相结合的平台。本报记者丁肇文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