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程刚)世界银行经济学家今天在此间建议,中国政府应考虑改革稀缺资源的定价机制和开征稀缺资源税,以应对高位运行的国际石油价格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赫福满今天就该行发布的《2006年全球经济展望》答记者问时作出上述表示。
该行另一位高级经济学家汉斯?蒂莫的测算显示,中国40%的石油需求依赖进口,国际油价高企2004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为0.7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达到0.8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包括珠三角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出现了成品油供应短缺现象。这加剧了舆论要求政府改变目前不合理的油品定价机制的呼声。
现有的油品定价机制形成了我国特殊的油价倒挂现象。所谓倒挂,是指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按照我国油价形成机制,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成品油价本应相应上调。但实际情况却是,囿于各种因素,油价调整远远滞后于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波动。这也导致无法通过价格来调控国内市场的供需关系。
亚洲开发银行早些时候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今年前7个月,世界原油价格同比上涨了30%,而中国汽油零售价格仅上涨了15%。这种价格差异导致中国的石油公司遭受亏损,部分石油公司宁愿出口石油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不愿意向国内市场供应。报告认为,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加重了一些城市特别是珠三角的汽油短缺。
“更关键之处在于,石油价格如此之低,这鼓励人们过度使用这种能源。”赫福满说。
赫福满注意到,一方面,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国内生产的成品油成本较低,石油企业通过出售这部分油品获利。另一方面,这些石油企业在进口国际高价油方面会出现亏损。政府为了保证国际高价油以低得多的价格在国内销售,不得不进行补贴。
“这种补贴让那些驾车旅行的人受益。”他表示,如果对现有不合理的稀缺资源定价机制予以改革,那么这部分补贴完全可以拿出来用以改善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事业。
但无论如何,持续高位运行的石油价格,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世界银行发布的《2006年全球经济展望》表示,高油价已和生产能力制约、利率逐渐攀升一道,成为制约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使得GDP增长从2004年的6.8%下降至今年的5.9%。
报告表示,尽管GDP增速依然强劲,但高油价使石油进口国的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从6.4%下降到3.7%。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