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伦两市铜价比值9月份开始即进入一个窄幅度区间,现货比价基本上在9.2-9.6之间,其波动也基本上是在沪铜的滞涨抗跌中实现的,虽然这种低比价窄幅波动的局面和当前的高铜价有一定关联,但笔者认为,今年以来精铜进口和中国铜供应格局转变在背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9月份中国净进口铜(含未锻轧精铜、合金和阳极)11.15万吨,其中进口12.87万吨,扣除铜合金及阳极的进口1.5万吨左右,估计9月份精铜进口为11.4万吨。在大多数人看来,精铜月进口量在10万吨以上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在目前进口条件相当不好的情况下。但是现在却长时间出现了这种低比价,高进口量的局面,观察并分析历史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今年以来,受贸易条件影响程度较小的精铜进口量增加;第二,进口铜在整个国内市场供应中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
    1、亏损条件下稳定进口数量增加
    在过去我们认为当比价低于10的时候,精铜进口往往在10万吨以下,进而影响到国内的供应,并促使比价回升。但是今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内,现货比价在10以下(4、5月份除外),但进口量始终保持在10万吨以上水平。
    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精铜进口不再受比价影响。当4、5月份进口盈利的时候,6月份中国精铜进口量就增加到了13万吨。当进口再次出现亏损的时候,精铜进口即出现回落(8月份是个例外),但是仍然在10万吨之上。因 此我们可以推断,目前,亏损条件下精铜月进口数量在10-11万吨水平。
    一般情况下,长单形式进口的精铜数量是稳定的,和价格变化的直接联系相对较小,因此,可以认为,每个月稳定进口的10-11万吨精铜多数以长单形式进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消费企业加工贸易进口的精铜,根据海关数据,加工贸易进口的精铜基本上占总进口量的25-30%,如果其中2/3通过长单方式进口,那么平均每个月有2万吨左右的稳定进口量。同时,今年以来,铜材出口数量有较为明显的增加(平均每月增加1万吨左右),因此加工贸易进口精铜中长单方式的数量也有所增加。第二,特殊企业进口,某些企业可能在进口方面有某些方面的优惠,因此也会在市场价格亏损的情况下进口精铜。第三,特殊用途的精铜进口,如融资铜,这部分占据了长单进口铜中的较大比例,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增加的进口精铜数量来自于此。
    因此,并不是说精铜进口对贸易条件的敏感度降低了,而是能够稳定进口的数量增加了,因此即使纯贸易条件下进口精铜持续亏损,但是精铜进口数量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2、进口在中国铜供应量中的比重下降
    在精铜进口水平稳定的情况下,随着铜精矿和废铜进口量的增加,国产精铜及加工材用废铜的数量增加,相对而言,进口铜占铜供应的比例开始下降,精铜进口数量变化对国内供应和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也相应削弱。
    直接进入加工领域的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其一,国产精铜,其二,进口精铜,其三,直接用于加工的废铜。在高额加工费和高铜价的驱使下,国产精铜产量今年以来出现了较显著增长,从5月份开始,月产量即持续超过20万吨,1-8月份的月均产量年比增幅达到15.6%;另一方面,废铜进口也出现大幅度增加,除用于精炼的部分外,直接进入下游加工企业的数量也在增加,虽然月均数量不到6万吨,但年比增长幅度高达37.2%。
    3、短期维持低比值
    在国内精铜进口贸易没有盈利的情况下,进口量的变化幅度自然会受到限制,同时在精炼粗炼产能增加的情况下,国产精铜和废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市场的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市场精铜的供应结构发生了改变,虽然沪伦两市比价较低,也难以出现国内市场短缺推高国内价格的情况。预期短期内,沪铜和伦铜比价可能继续维持在窄幅区间内。
    进一步的,打破这种局面的动力可能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如四月份那样,现货价格大幅度推高,致使比价快速上升,吸引进口并冲击国内市场供应;其二是国内的消费增长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如消费商和中间商在年底增加库存和采购量,带动国内价格,但是目前绝对价格较高,对需求的增加将形成抑制,如果铜价回调和采购增加同时发生,那么很可能出现比价较大幅度回升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