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药翻新”占1/3市场 换个名价格竟涨近十倍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药品1/3是“普药新做”,这成为药价虚高的一大“祸首”
    12月1日,第五十四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开幕,10万药商云集重庆,竞相推销自己的药品。 在各展位,红霉素、青霉素、感冒颗粒等传统普药已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包装靓丽、名称新奇的药品。记者调查发现,“普药新做”在医药界已成为一股风潮,其最终结果是药价滚雪球一般迅速上涨。
    除医院抬高药价、代理商中间牟取暴利外,“普药新做”成为药价虚高的又一个“祸首”!
    “普药新做”一般只是改换一下包装、剂型和名称
    普药是指患者已经使用多年、国内许多厂家都能生产的药物。近年来,我国医药企业竞争异常激烈,普药销售利润极低,许多药企就开始“普药新做”,打着新药的旗号去营销本是普药的品种。一位药品批发商告诉记者,她以前代理普药销售,但前不久供药厂家停止向她供货,原因是药厂不生产普药了,而是把普药改成了“新药”。
    “普药新做”并没有提高药品品质,一般只是改换一下包装、剂型和名称,疗效并没有变化,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比如,大家在电视中常见的一些保健药品广告,其实大都是“普药新做”,但老百姓还以为它们是地道的新药。采访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药企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医药市场上的药品,有1/3是“普药新做”,但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新瓶装旧酒”。普药的利润能达到一两个百分点就不错了,而研发真正的新药需要大量投入,国内多数药企又不具备这样的科研能力,于是纷纷致力于“普药新做”,特别是药企投入大量资金完成国家要求的GMP(制药企业硬件要求国家标准)改造之后,都想通过“普药新做”捞回本钱。
    一种普通的药改了个名称,换了个包装,价格就增长了近10倍
    “普药新做”是一种当今比较流行的营销方式,但从消费者角度看,它却是药价虚高的又一个“祸首”,将药价抬高了几倍甚至几十倍!
    在药交会上,无论是药品制造商还是经销商,都对药价讳莫如深。记者经过艰苦暗访,终于了解到一些惊人的内幕:安徽某药企生产的一类药品,以前每盒出厂价为0.4元,“普药新做”后涨到了1.6元,但药物成分没有任何变化。东北某企业的红霉素产品以往是100粒定价两三元,但在改了包装之后,仅30至40粒就卖到了7至8元。一位药商告诉记者,许多厂家都能生产小儿速效感冒颗粒,但有一个厂家将其改了个名称,换了个包装,价格就增长了近10倍。
    记者了解到,尽管国家多次调低药品价格,药价一降再降,但一些厂家为了牟利,就停止生产降价药品,转而“普药新做”,随后自主调高药价,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
    医院等卫生机构对“普药新做”有强烈需求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医院等卫生机构对“普药新做”的强烈需求,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医院越来越不喜欢普药。”一位药品经销商告诉记者,“药价越高,医院提留越多。一个阿莫西林,改了几十次名,每一次改名就涨一次价,靠的还不是医生开处方的那支笔?”
    目前国内80%的药品消费都在医院产生。重庆市铜梁县某乡镇卫生院一位负责人透露,对于以药养医的医院和卫生院而言,销售普药利润不大,于是卫生机构就督促药企“普药新做”,开发药店里买不到的“新药”。反正老百姓没有见过这些药,无法和药店比较价格,不会再跑到药店里买这种“新药”。
    调查中大部分药界人士认为,“普药新做”不应该只是包装上的变化,更应该是技术和品质的变化。制药商应从原材料上下功夫,以地道的药材为原料,提高产品品质。此外,要想从根本上纠正“普药新做”,还应该彻底进行卫生体制改革,早日实现医药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