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10月底播发《孤胆女医力战医疗暴利,自创民工医院濒临倒闭》一文后,在读者中激起强烈反响。
全国各地给赵华琼医生打电话要求捐款的人很多,一名网友发表如下看法:“这样的好人太少了,社会应该支持她,政府应该为她开绿灯”。 然而,政府与公众的价值判断以及态度却南辕北辙,近日一篇“卫生局长拍桌斥民工医院严重违规”的报道可为明证。
纵观以往,对待同一件事,一些政府部门与民众的判断常常表现出不一致。具体到杭州民工医院这件事,老百姓给予民工医院的存在以及赵华琼高尚医德肯定性的判断是勿庸置疑的,而政府有关部门的公开立场却与之如此不同,令人费解。
进一步说,赵华琼医生的行为、受益人的回报以及公众舆论,其核心所在是一种“良心”标准。
所谓“良心”,一方面是赵华琼医生治病救人、扶危济困的高尚的道德追求,另一方面则是人们不仅“读”懂了这种道德追求,而且给予了积极回报和支持。
当地卫生局所持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价值判断标准呢?局长为之拍桌子怒斥的,是该民工医院没有儿科却“跨科给儿童看病”,而且违反“政府专管”的要求替民工注射狂犬疫苗等等,其含义是强调“规范”,或者说是以符合规范与否为核心的价值判断标准。
上述两种价值标准都有其合理性,问题是如何看待各自的利弊关系。民工医院不是没有“缺陷”甚至弊端很大,例如没有专设的儿科、没有高级检查设备等等。但民工医院有道义,有热心肠。这种热心肠,正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
当地卫生局强调“规范”无疑是必要的,但这种“规范”严重缺乏对民工群体的体谅与同情,是未能“读”懂赵华琼医生的道德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对未来医疗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
事实也许是最好的注解:被全国高度关注的天价医疗费事件中的哈医大二院,若论科室的齐全、检查设备的高级,是杭州的这家民工医院所无法企及的。假如天价医疗费、黑账单未被揭露,其资质条件和“规范”性似乎也是无可挑剔的。然而,它的“良心”哪儿去了呢?假如就医疗界的“良心”与“规范”哪个更重要作一次民意调查,其结论完全是可以预知的。
处在“良心”与“规范”夹缝之间的杭州民工医院将何去何从?不仅具有个例意义,更具普遍意义。它实际上为下一步的医改提供了另一个重大课题:在经济发展水平、病人支付能力还比较低,尤其是医德严重缺失的特定社会条件下,政府究竟应鼓励、保护赵华琼式的医生“良心”,还是应鼓励、保护哈医大二院式的隐含着惊人黑账单的“规范”?
诚然,“良心”与“规范”能达到协调乃至相得益彰,无疑是最理想的,但它需要更多的条件,更长的时日,而包括民工在内的很多人,却无法等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再得病。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