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琳代晓明
一个有效方法:整村推进
昨(25)日,2006四川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培训会上,温铁军教授应邀作专题讲座。
下午2点30分,温铁军步入自贡市委大礼堂。这个与农民打了20多年交道、在40多个国家搞过调研的“三农”专家谦逊地对与会代表说:“我不是什么专家,只是一个长期从事农村调查研究的人。 ”
3个半小时的精彩讲座,印证了一句话:温铁军是个用脚做学问的人。
不能把城市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此路不通:空间平移贫困
温铁军去过很多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他说,在那些人口过亿的大型发展中国家,他没有看到一个成功的城市化典范。
“现在,讲到解决‘三农’问题,有人就会提出这样的破题之方———把土地私有化,放开城市户口,让农民变卖土地后进城,变成城市的打工族。这样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不对的。”
温铁军说:我在巴西看到,大量失去土地、没有生活来源的农民流入城市,表面看是加快了城市化,但其实只是把农村的贫困人口移到了城市,在城市形成大量的贫民窟,我把这样的城市化叫做空间平移贫困。这种靠在大城市形成贫民窟的路子,不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要走的路。
不能简单化地把8亿多劳动力推向市场———“反弹琵琶”:小城镇大发展
温铁军说,我国大概有5亿农村劳动力,全国的劳动力人口大约是8个亿,这个数字几乎是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总和的两倍。
“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府能够创造如此多的就业机会?如果简单化地把这个8亿多劳动力推向市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温铁军反问。其结果必然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下跌。市场一旦确定一个生产要素不是稀缺要素,而是过剩要素,那么它的回报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也是这样。
他认为,新农村建设恰恰可以“反弹琵琶”。让农民在家门口打工,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本地消费需求,又可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拉动非农就业,也许有一天便可形成小城镇大发展的局面。
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不是市场——
担起责任:政府当主导
“我们当然欢迎各种各样的经济主体投身新农村建设,但我必须告诉大家,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不是市场而是政府。”温铁军说,“当下,政府不能仅仅承担经济发展的职能,而要更多地转向提供公共服务。尤其是农村的公共管理、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承担。”他认为,近几年,中央不仅开始加大对农村公共管理的投入,而且开始增加对农村医疗和教育的投入。并且规定,新增加的财政必须直接用到县以下基层,国家资金要用到村里和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型道路、小型电力、小型通讯、小型水利、小型沼气等小项目上,让农民直接获利。
8亿农民排着队领中央给的钱显然不现实———
帮在根本:帮农民组织起来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怎样才能落到实处呢?“让8亿农民排着队领中央给的钱显然是不现实的。”
温铁军说,要帮助农民,就要帮在根本上,那就得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因为高度分散的农民,不可能和外部成规模的主体之间通过谈判形成正常的契约关系。
他表示,建设新农村,最难是在以农民为主体。而在分散的小农经济下,农民不可能成为主体。“调研中我发现,综合创建、整村推进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链接
温铁军推荐:新农村建设四经验
一是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委的“一把手”工程。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农业部门一家的事,而应该成为各地党委的重要工作,党委“一把手”要亲自抓。
二是资金捆绑,集中使用,政绩分别纳入各个部门。现在许多地方的投入很分散,交通部门一点,教育部门一点,文化部门一点,每个部门的钱都不多,结果也做不成什么事。如果能将这些部门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就能够做成一两件像样的事情。
三是让农民参与决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政府的投入成为一个杠杆,以此来撬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积极性的投入。
四是搞好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许多地方搞新农村建设,不注意发动群众,如果建立不起好的制度,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让政府长期背包袱。
温铁军,法学学士,经济管理学博士,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三农”问题研究专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副秘书长。2003年当选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农村政治体制与税费改革、农业的稳定性等问题。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