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甘肃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继续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上半年甘肃省农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6年上半年,甘肃省累计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72%;累计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29亿元,同比增长5.3%。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2006年 2005年 可比价增速
现价合计 74.29 70.22 5.30
农业 32.79 30.00 5.44
林业 1.35 1.89 -33.67
牧业 37.49 35.90 7.06
渔业 0.32 0.30 4.50
农林牧渔业服务业 2.34 2.13 8.39
    一、上半年甘肃省农业生产运行良好
    (一)夏粮面积减少,产量与上年持平;夏油面积、产量增加
    甘肃省夏粮播种面积为1752.48万亩,比上年减少37.42万亩,下降2.09%;预计甘肃省夏粮总产为341万吨,基本与上年持平。
    夏收油菜籽面积、产量均呈上升态势。冬油菜籽播种面积为123.05万亩,较上年增加4.44万亩,增长3.74%;夏收油菜籽产量预计将达14.26万吨,同比增加1.08万吨,增长8.17%。
    (二)林业生产继续呈下降态势
    甘肃省上半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24.13万亩,同比减少110.5万亩,下降33.02%,其中,退耕造林50.53万亩,同比减少109.72万亩,下降68.47%。甘肃省完成育苗面积13.07万亩,同比下降3.54%。
    (三)畜牧业生产将继续稳健增长
    上半年甘肃省大牲畜存栏634.11万头,同比增长3.16%;猪存栏672.66万头,同比增长4.06%;羊存栏1631.47万只,同比增长5.96%。上半年肉类总产量达42.84万吨,净增2.39万吨,增长5.91%;禽蛋产量6.6万吨,牛奶产量11.44万吨,绵羊毛产量1.3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36%、11%和8.43%。
    (四)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上半年水产品产量达0.72万吨,同比增长4%。
    二、上半年农产品价格稳中略增
    2006年上半年甘肃省农产品价格总体继续呈现上涨态势,涨势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甘肃省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为102.06(以上年同期为100,下同),比上年同期上涨了2.06%。其中,一季度同比上涨2.06%,二季度同比上涨2.40%。2006年上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名称 一季度 二季度 上半年
总指数 102.06 102.40 102.06
一、农业产品 104.45 107.84 105.80
二、林业产品 109.47 100.00 109.47
三、畜牧业产品 99.49 94.96 97.50
四、渔业产品 99.85 101.76 102.03
    (一)种植业产品价格上涨
    二季度种植业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7.84%,上半年同比上涨5.8%。
    1、粮食作物中价格有涨有跌。二季度玉米、薯类、杂粮价格上涨,其中涨幅较大的有薯类和杂粮,薯类二季度同比上涨12.44%、上半年同比上涨11.89%;杂粮二季度同比8.69%;上半年上涨2.77%。小麦、豆类价格二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54%和0.26%,上半年小麦价格同比下降0.69%,豆类价格上半年同比上涨3.56%。
    2、油料作物价格继续上涨。二季度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07%,上半年油料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49%。
    3、蔬菜价格涨势较大。二季度同比上涨17.74%,上半年蔬菜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0.59%。
    4、水果价格上涨。二季度价格比上年同期上张3.85%,上半年水果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0.77%。
    5、中药材价格继续上涨。二季度中药材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63%,上半年同比上涨13.48%。其中主要品种党参二季度同比上涨0.48%,上半年同比上涨0.28%;黄芪二季度价格同比上涨2.64%, 上半年价格同比涨6.09%。甘草二季度价格同比上涨6.32%,上半年价格同比上涨14.28%。
    (二)畜牧业产品价格下降
    二季度畜牧业产品价格同比下降5.04%,上半年价格下跌2.5%。
    二季度主要畜禽产品价格除羊、奶类、毛绒类价格上涨外,其它品种均呈下降之势。主要品种猪、牛、鸡、禽蛋价格二季度分别下降11.83%、0.18%、8.61%和6.58%;上半年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80%、0.1%、2.25%和3.44%。
    三、各级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甘肃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切实落实国家和省上 "三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扶持农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为甘肃省提供2.2亿元的粮食直补资金,其中省级发放2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万元,同比增长33.33%。去年甘肃省首次被列入全国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示范省,今年国家继续安排甘肃省小麦良种推广补贴任务150万亩,补贴资金1500万元,加上省上安排的50万亩及500万元的资金,甘肃省小麦种补贴面积达200万亩,补贴资金达2000万元。除国家点所涉及的平凉、庆阳、武威、金昌、白银5市的13个县区及农垦公司1 个农场外,省级还安排了永登、靖远、庄浪、合水、正宁和通渭6个县。这20个县区项目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优质专用小麦产业的发展。甘肃省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达到371.89万亩,比去年增加16.64万亩,增长4.68%,占小麦面积的26.49%,比去年提高1.89个百分点。张掖市今年落实发放粮食直补资金2959万元,比上年增加932万元,同比增长46.98%;除对种粮农民进行粮食直补外,张掖市今年又新增了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将投入2300万元用于甘肃省的农机补贴。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0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50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近3倍。这一政策将使甘肃省14个市州60个县市受惠,范围覆盖70%的县市区。随着国家、省市县农机补贴的继续增加,农民购置农机具积极性高涨。上半年,甘肃省农民人均购置农机具支出35.5元,增加11.58元,增长48.3%。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从2006年起,甘肃省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参合农民由2005年的255万人增至2006年的800多万人,新增24个试点县(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将达44%。张掖市增加试点县,实际参合农民56.7万人,参合率达93.4%。
    (三)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落实
    今年甘肃省用于免除学杂费、补助公用经费、校舍维修、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等5方面的专项资金达13亿元。从今年春季开学起,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杂费全部免除。中央财政将为甘肃提供1.33亿元的免费教科书资金,234万贫困家庭学生可享用到免费教科书,甘肃省农村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儿童上不起学的问题成为历史。
    (四)新农村建设开始起步
    为切实加强对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甘肃省成立了由省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甘肃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规划纲要的制定,部署了试点工作。各地除落实好支农惠农政策外,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四、上半年农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种植业生产稳粮增效特点明显
    上半年甘肃省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948.88万亩,同比增加39.06万亩,增长0.8%。
    1、粮食生产基本稳定
    上半年甘肃省共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44.39万亩,同比增加14.49万亩,增长0.41%,与上年持平略增。其中秋粮面积1791.91万亩,同比增加51.91万亩,增长2.98%。
    (1)小麦播种面积小幅下降。甘肃省小麦播种面积达1404.15万亩,比上年减少37.94万亩,降幅达2.63%。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达955.67万亩,比上年增加11.92万亩,增幅达1.26%。春小麦播种面积达448.48万亩,比上年下降49.86万亩,降幅达10.01%。主要原因:一是今年入春以来,部分市、州持续干旱少雨导致旱地小麦无法下种,造成春小麦面积大幅度下降。二是各地纷纷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
    (2)玉米、啤酒大麦、洋芋播种面积增加。甘肃省玉米、啤酒大麦、洋芋播种面积分别达754.05万亩、126.59万亩和827.94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4.43万亩、8.95万亩和52.38万亩,分别增长1.95%、7.61%和6.75%。
    2、主要经济作物多呈增加态势
    上半年完成经济作物面积1237.9万亩,同比增长4.02%,主要经济作物呈"五增三减"态势,棉花、油料、甜菜、烟叶、蔬菜播种面积增加,大麻、药材、瓜类播种面积下降。
    (1)棉花种植面积又一次突破百万亩,再创历史新高。受市场价格上涨和比较效益双重影响,广大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得到大幅提升。继2004年后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又一次突破百万亩,再创历史新高。上半年甘肃省棉花种植面积达112.5万亩,同比增加16.76万亩,增长17.51%。其中酒泉、武威两市增幅较大,分别达75.25万亩和25万亩,同比分别增加9.07万亩和6万亩,同比分别增长13.71%、31.58%。
    (2)甜菜种植面积大幅回增,油料面积出现恢复性增长、烤烟面积继续增加。上半年甘肃省油料、烤烟、甜菜面积分别达445.5万亩、22.48万亩和7.2万亩,同比分别增长1.19%、12.18%和30.91%。
    (3)蔬菜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上半年蔬菜面积达316.97万亩,增加19.64万亩,增长6.61%;蔬菜产量达262.05万吨,增加24.65万吨,增长10.39%。
    (4)大麻、中药材、瓜果类面积下降。大麻、瓜果类面积继续下降,分别达5.13和50.9万亩,同比分别下降21.32%和29.09%;中药材面积出现下滑趋势,达199.19万亩,同比下降2.08%。
    (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优质面积进一步扩大。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至目前,洋芋、玉米制种、啤酒大麦、棉花等甘肃省一些特色优势产品基地的面积扩大了86.5万亩,其中洋芋增加52.38万亩,大麦增加8.95万亩,棉花增加16.76万亩。上半年甘肃省完成优质作物播种面积1362.56万亩,同比增长5.8%,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27.5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酒泉市优质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4.5万亩,同比增长8.08%,优质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春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3%。
    (三)草食畜牧业较快增长,牛奶产量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畜产品的健康和多样性,因此对草食养殖需求旺盛。今年上半年,甘肃省牛、羊存栏分别为432.88万头和1631.47万只,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79%和5.96%;甘肃省牛、羊出栏分别为54.11万头和362.36万只,同比上年分别增长9.49%和8.23%;甘肃省牛奶产量增长11%。草食畜牧业在整个畜牧业中发展速度仍居高位。
    五、问题和建议
    (一)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抗灾任务依然艰巨。4月中旬,甘肃省出现大范围霜冻灾害,在河西局部地方、兰州、定西、临夏、天水、平凉、庆阳等市、州出现中等和中等以上强度霜冻;进入5月以来,甘肃省定西、陇南和兰州三市的部分县区相继遭受了严重暴洪、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旱灾今年在甘肃省虽非偏重发生,但局部地区如白银、庆阳等地的旱情仍较为严重。此外,部分地方的小麦条锈病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关注局部地区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
    (二)以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价格走低,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一定的影响。上半年,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畜产品价格整体呈下降之势,主要畜产品生猪、家禽类的价格降幅较大。上半年生猪价格同比下跌4.8%,家禽肉蛋价格同比下降3.06%。畜产品价格下跌给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新的困难。
    (三)生产资料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农业生产成本加大。上半年,甘肃省农资价格上涨4.04%。其中:化肥上涨8.2%,农用机油上涨17.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比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部分农资价格虽出现下跌,但总体上仍在上涨,农资价格的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投入,使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限,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因此,必须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化肥生产的各项政策,落实平抑农资价格的各项措施,强化农资市场管理,维护农资市场秩序,降低农资价格,让利于农民。
    (四)制种产业管理不规范,风险加大。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制种产业己成为甘肃省特别是河西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制种产业管理上不规范,使得制种产业的风险加大。一是技术和田间管理等问题,使有些农户受到了损失,农民意见比较大;二是企业之间相互争夺基地面积,竞争较为激烈,制种企业按时兑付不了农民制种款的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全国玉米种子市场相对饱和,大量种子积压,玉米制种产业市场风险加大。因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切实规范玉米制种企业经营行为,遏制制种企业无序竞争,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害,以确保甘肃省制种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造林面积连续下滑,生态建设的力度不断减弱。自2004年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作出结构性、适应性调整以来,甘肃省造林面积连续下滑,生态建设的规模不断缩小,这对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恶劣的甘肃来讲,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建议省上和各级政府要建立新的建设、治理、保护机制,探索一些新的综合配套办法,增加投入,落实义务造林法律法规,把造林种草绿化甘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和谐发展。
    (六)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基础差、底子薄,要扎实稳步推进。由于甘肃省农村基础薄弱、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依照甘肃省目前的发展阶段,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因此各级政府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要制定好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不能急于求成,贪大求全;三是不能偏面的把新农村建设局限于新村庄建设。四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稳步健康地推进甘肃省新农村建设。
    (七)切实组织好"三夏"生产。当前甘肃省已进入"三夏"工作时期,各级要认真组织好联合收割机的跨区作业,确保颗粒归仓;抓好复种工作,扩大高产、高效作物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水平;做好夏粮保护价格收购工作,抓好夏田管理。
    六、全年农业经济走势
    夏粮预计增产,秋粮面积扩大,畜牧业将保持稳定发展,如果后半年不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和疫情,预计今年甘肃省农业生产可望取得好收成,预计全年增加值将达326亿元左右,将保持在5%左右的增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