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特约评论员 木乔
各方拟议多年的环渤海区域发展规划,随着天津和北京明确的差异化定位,近期终于开始实质性启动。继去年批准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之后,8月8日国务院又批复了天津的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按照中央决策,北京被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市则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就是说,中央决策层吸收各方意见,明确了北京将不再强调建设“经济中心”;而天津则取代北京,名正言顺地朝着环渤海区域经济中心的方向前行。
就像深圳作为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动机,上海浦东新区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实现飞跃,中央显然希望,天津市能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从而带动京津冀地区和整个环渤海区域实现跨越式增长,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第三个发动机。
天津的城市定位和发展规划,往大处说,必须站在历史和现实、全球和中国的高度,切实带动环渤海地区在未来15年实现飞跃。即使往小处说,天津也必须与北京、河北以及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分工,通过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与环渤海区域内的其他省市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天津为首都、环渤海以及中国北方地区发展服务的区域经济中心功能。
无疑,这样的要求对于天津是相当高的。虽然同样作为中国老牌的工业和港口城市,但天津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态势和整体竞争力,已经弱化。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不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在城市功能定位中,政策指导固然起到重要作用,但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物产、资金等等资源禀赋的合理配置,在具体发展中显得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政策性定位只提供了发展可能,而并不能保证城市发展必然成功。典型的例子是当年规划的深圳、汕头、珠海、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四地拥有几乎一致的优惠政策许可,但基础条件差异极大。而经过此后十几年发展,当初条件最差的深圳,恰恰成为发展最好、变化最大、对珠三角和全中国经济发展带动最直接的重要经济特区。
究其原因,除了深圳对口香港的地缘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深圳是奉行市场经济最彻底的特区。这充分说明,只有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让相关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才能将一个城市的政策性许可和发展定位落到实处。而如何在现代城市功能成型和定位发展中,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深圳和珠三角的经验,无疑值得天津和环渤海借鉴。
无论相对于深圳特区建立之初,还是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之际,天津现在的基础条件显然要优越得多,获得的政策性支持和改革授权也更加充分。然而如果跳出天津,纵观环渤海地区,我们也不难发现,相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环渤海内部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更大,在北京、天津、大连等少数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之外,环渤海实际上存在大量贫困地带。而历史和现实经验均表明,在一个有辐射力的区域经济中心周围,不应当出现大量贫困地带,而应该实现协调分工和共同发展,否则这个区域经济中心将很难持续繁荣。
在这点上,长三角的发展经验,应该可以作为天津和环渤海的借鉴。这一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并不是一个城市繁荣、周边凋敝的孤岛现象,而是基于江苏、浙江广阔的市场支撑和产业纵深,基于江西、安徽的重要劳动力资源的整个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
由此反观天津的城市定位和环渤海区域发展,我们非常期望,中央有关决策能迅速推进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保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和协作分工,真正实现平衡的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