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黄威、李亚红)记者从6日举行的第九届中关村电脑节发展主论坛上得知,北京中关村近期对20多年的区域创新史进行总结,将区域创新实践分为初始创新、离散创新、整合创新、集群创新和优势创新等五个级别。目前,地区创新已从整合、集群创新向优势创新阶段迈进。
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于军在论坛上介绍,为了更好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能力,中关村近期结合自身20多年的发展经验,从理论上提出了“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把自主创新的具体实践分为五个级别。
中关村的初始创新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核心是制度创新。政府实施“放水养鱼”政策,减少企业负担,企业追踪国外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关村进入整合和集群创新阶段,其特征为政府逐步从管理走向服务,一些产业联盟开始发挥作用,企业创新成果开始实现产业化。同时,政产学研融合,形成植根于创新文化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在这一阶段,科技创新取得了极大成绩,相继研制出超级计算机、星光多媒体芯片、下一代互联网技术、IPV6技术等原创性成果。近年,中关村已从整合、集群创新向优势创新迈进,其特征是政产学研高度契合,形成创新战略生态系统,实现区域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优势,并成为新产业的发源地。
有关专家在会上指出,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中,中关村是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因此,中关村这一创新模型的探索,对管理机构如何提高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能力,在思想方法和管理手段上都具有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王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