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已经见到积极成效,现在要抓好落实,不需要什么新的措施。”大幅回落5.9个百分点、至21.5%的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令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邱晓华新闻,邱晓华说吧)昨天对备受关注的宏观调控的表态底气十足。 但令人不安的是,另一个焦点———8月份外贸顺差高达188亿美元,再创新高,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向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强调,外部经济数据的“恶化”,可能迫使央行年内再度提高准备金率。
固定投资连续两月降温
邱晓华昨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前“爆料”称,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7月回落了5.9个百分点,已下降至21.5%。这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两个月大幅下降,今年6月,这一数据为33.5%,创下2004年4月份以来的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目前官方最为关注的一个经济指标,这一指标的回落,显示国民经济有降温迹象。
1-8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29.1%,是今年来首次低于30%,虽然仍“处于偏快的增长区间”,但邱晓华强调,宏调已无必要再下猛药,“只要抓好落实,就能够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不需要什么新的措施。”
近期相继出台的8月份其他一些经济数据也显示,宏观调控已收到一定的成效。如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速稳定在1.3%的历史低位,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速降至3.4%。
央行副行长苏宁周一也指出,货币增长过快势头正有所控制,特别是在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8月份的货币供应量比7月份有明显下降。据道琼斯昨日报道,中国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较上年同期增长17.94%,增速低于7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周一也在欧洲表示,8月工业增加值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出现了“稳步下降”,“经过两个多月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运行中积极的变化已经开始显现。”这也是我国政府首次明确对调控效果作出肯定。
专家称地方“缩水安抚”
尽管邱晓华昨天再三强调统计数据无水分,但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先后向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表达了对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质疑,认为这一“自下而上”的数据可能存在地方政府“缩水安抚”中央的可能性,并且这也无法反映企业自有资金在投资上的活跃表现。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主任王小广则担心,回调可能是暂时的,各地潜在的投资欲望依然强烈。
外部经济数据“恶化”
如果上述质疑还停留在猜测层面的话,那么一些外部经济数据的“恶化”,则可以作为调控效果“不全面”的证据,尤其是外贸顺差。
根据前天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我国8月的贸易顺差高达188亿美元,刷新了7月146亿美元的历史新高,1-8月顺差总计已达946.6亿美元。国家外管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副司长陈炳才日前也撰文透露,在7月底已达9545亿美元的基础上,中国外汇储备9月份可能突破1万亿美元。
张军向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解释称,目前的宏观调控尽管相对稳定了投资等内部经济数据,但由于缺乏汇率方面的大动作,对解决国际贸易顺差影响非常有限,“调控反而还导致了进口需求的下降。”
宏观调控可能稍息
王志浩则指出,邱晓华昨天“不出台新调控措施”的表态,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投资数据而言的。由于第四季度往往是贸易顺差形成的高峰期,由此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将对宏调施加新的压力。他预测,央行届时将因此不得不再次提高准备金率以对冲压力,“我的判断是9月和10月不会有新的调控跟进,之后将不得不发。”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昨天向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表示,他对邱晓华昨天表态的理解是:“不再需要行政调控措施”,而货币政策方面仍需视情况而定。哈继铭称,目前来自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方面的压力,都对进一步调控提出了客观要求,“中央此后可能会在放开资本账户上采取更大的力度,而天津滨海新区被作为金融改革试点正反映了这一倾向。”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