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显示,2005年底,养老金“空账”已经达到8000亿元。总工会研究中心副所长称,缓解养老压力将冀望“延迟退休”
在我看来,面对缺口,不论最终如何选择解决办法,它都应有着一个不应突破的基本底线,那就是不能弱化和消解养老金本身的福利属性。 令人遗憾的是,把减缓养老压力寄望于“延迟退休”上,恰恰就是弱化和消解了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属性。
不可否认,当前的确也还是有一部分社会群体到了退休年龄后,还愿意发挥余热的。但是,只要我们理性审视这样的群体,就不难发现,这部分群体多属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中从事高层领导和管理工作的人群。而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中,绝对多数的临近退休的群体所承载的仍然是相对较为繁重的工作,他们为社会已经劳作了几十年,迫切需要退休来获得社会为他们提供的合理合法社会保障。
这也就意味着,寄望于通过“延迟退休”来寻求解决“养老金空账”之道,因为根本不具备普适性,它势必损害到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这也正是此前关于“延迟退休”建议总是遭到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强烈反对的原因。更何况,如果养老金空账是由公权腐败造成的,那最后却让公众以“延迟退休”牺牲自身福利来埋单,显然有失公平。
说到底,养老金制度就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任何一个运行良好的现代社会都不可能放弃养老保障的。养老金作为国家赋予老百姓的一种福利,让广大老百姓公平和平等地享受这一福利,本身就是政府的责任,而任何弱化和消解养老金作为社会保障功能的福利属性,恐怕最终都有失制度正义与制度公平,最终使公权力失去其应有的公信力。
所以,面对“养老金空账”达到8000亿元这样的严峻现实,如何不损害到与养老金相关的福利属性,是我们政府显示水平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