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出中国民营经济十大事件暨中国民营经济十大人物
中国民营经济十大事件
本报编辑部日前评选出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十大事件,这十大事件分别是:
第一,《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
作为一支新兴力量,非公资本已经在文化产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随着《意见》的出台,文化产业领域的非公资本将迎来更多的机会。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后“非公经济36条”时代大幕的开启,将有更多垄断行业向非公资本开放。
第二,海信6.8亿并购科龙
分析人士认为,此番收购成功,将增强海信的竞争力,甚至使其成为中国惟一一家在南北市场均布以重阵的家电企业。
先援手经营,后进行资本谈判,海信的并购方式不仅印证了并购是2006年的关键词之一,还表明从单兵突进到抱团出击,民营经济发展历史上出现了又一标志性变化。
第三,家电零售企业上演“三国演义”
先是大中和永乐宣布合作,而后永乐又投入国美怀抱。分分合合之间,家电连锁业的未来既迷惘又清晰。
当百思买在上海的第一家分店正式向公众开放后,家电零售市场已经变成国美永乐联盟、苏宁、大中和百思买相互竞争的格局。只不过消费者和供应商更关心的是———他们是否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四,凯雷徐工并购案、法国SEB集团并购苏泊尔案引发高度关注
民企三一重工负责人的介入使得外资并购话题从业内走向业外,引发广泛关注。不久,政府出台实施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
尽管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以平常心态,以全球视野看待外资并购,然而有关跨国并购的争论还将持续下去,重要的是我们是越辩越明还是更加糊涂。
第五,中国民间投资热涌非洲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席、中非民间商会会长胡德平率28位中国民营企业家赴非洲考察,代表团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
这只是中国企业去非洲投资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企业高呼“走出去”的时候,广袤无垠、资源丰富的非洲已经成为理想的开拓地,而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峰会更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家去非洲投资的热情。
第六,全国政协、国家发改委、全国工商联在南京联合举办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论坛
这是自“非公经济36条”颁布以来,有关非公经济的规格最高的一次论坛。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鼓励非公经济人士的创业精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充分调动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会议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对于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决策层的决心之大是显而易见的,“绝不是权宜之计”。
第七,奥康誓将反倾销申诉进行到底
面对中国鞋业反倾销申诉的最后期限,在1200多家中国涉案企业中,整个行业出现了集体沉默,甚至福建300多家鞋类生产企业已集体放弃诉讼,仅有奥康集团等4家国内企业提起申诉。
在入世5年以后,中国制造业要么反倾销等游戏规则仍然不熟悉,要么在高昂的起诉费用面前止步,不过少数企业的坚持仍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第八,证监会铁腕清欠,部分民营上市公司被处理
被上海市公安机关调查的原西安飞天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现任ST龙昌董事长邱忠保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被公安机关逮捕,成为证监会春节前高调启动的“清欠风暴”刮向上市公司后牵出的第一案。此后,多位民企老板因涉嫌挪用资金被刑拘。
由于诸多原因,包括一些民营上市公司在内,实际控制人恶意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金额较大,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少公司至今未制定具体的清欠方式,也无承诺完成清欠的时间。有的即使有时间表,但也因种种原因导致清欠资金无法到位。
第九,第二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建设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批新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长起来,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他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做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成为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生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对这一代人而言,时代变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同了,但永远不会改变的,是他们内心深处“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优秀建设者精神”。
第十,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在北京成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他强调,要加快结构调整,改善发展环境,全面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完善中介组织,发挥服务功能,努力把协会办成受欢迎的中小企业之家。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由国家发改委主管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将承接并保证做好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等有关司局逐步转移出来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31B1)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