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07中国行业大解析:手资费下降 楼市降温不降价

  “2006年年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作为2007年着力推进的一项主要任务。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意味着,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将被摆在2007年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大半辈子的王大爷坚持看晚7点的《新闻联播》,在他眼里,电视上说得“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自己生活里的“开门七件事儿,柴、米、油、盐、酱、醋、茶”了。

  王大爷现在关心的民生话题还包括:自己买的股票能不能赚钱?坐火车和公交车会不会更便宜?手机费能不能降下来?水电气等价格是不是还要涨?房价能不能降到自己买得起的水平……

  新年伊始,《中国经济周刊》特约国内各行业的知名学者和专业人士,对2007年百姓关心的几大领域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给予前瞻性的分析和预测。

  一问车市:价格还能降多少?

  ★文/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沈家文

  2006年的初冬似乎很冷,而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来说,2006年是个红火的好年景。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汽车产业从1999年起就连续较大幅度上升,2006年更出现强劲的增长,1~11月汽车产销分别为659.24万辆和645.48万辆,同比增长27.92%和25.49%,全年突破700万辆已成定居。此外,在价格方面,2006年全国汽车市场价格温和走低,降幅也比2005年同期明显缩小。

  2006年,纷繁热闹的中国车市即将成为记忆,今年,车市将带给人们更大的猜想空间。

  降价风潮全面铺开

  近年来频繁出差到国内一些汽车厂家,在与业内人士交流时,谈得最多的就是轿车价格问题。当前,轿车已成为拉动中国汽车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统计数字显示,轿车产销量占全行业的53%左右,轿车增量占全行业增量的74%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占整个汽车行业半壁江山的轿车降价一旦风云突变,将影响整个汽车行业。据粗略统计,入世后,各类轿车品牌的降价风暴刮了数百次,累计降价幅度在30%以上:先是2002年1月,夏利全线降价,降幅近20%,拉开车市价格大战的序幕;2003年,国内车价平均降9%(帕萨特当年降价近3万元);2004年,车价平均降幅高达13%(君威当年首次跌破20万元);2005年,车价平均降幅有所回落,车价平均降幅达8-10%以上(沃尔沃当年狂降13万元);2006年,初步估算,车价平均降幅将达5%(林肯随行就市降价20万元)。可以说,从2003年到现在,至今为止没有哪一款轿车没降过价。

  入世6年来,轿车价格就像坐滑梯一样,一降再降,市场竞争程度可见一斑。那么,今年的轿车价降风是否仍将继续呢?

  中低档车降价幅度不大

  近年来车市“降”字当头已经成为一个不变的主旋律,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今年汽车价格仍呈下降趋势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否所有的轿车都有很大的降价空间呢?我认为不能笼统地说,要分门别类地看:今年经济型车和中级车降价幅度不会太大,但中高级车和豪华车仍有较大的降价空间。

  原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首先,从定价机制来看,这几年经济型车厂家因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价格已接近成本区;中级车价格基本由市场供求和竞争形势所决定,经过这几年的降价竞争,尽管价格泡沫已明显缩小,但仍有较大降价空间;而中高级车参照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目前国内价格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加综合关税后水平,长远看,还有15%左右的降价空间;高级车绝大部分是进口车,目前国内价格略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加综合关税后水平,一旦转为本地化生产后,就会出现较大的降价空间。

  其次,从供求方面来看,经济型轿车的市场供求趋于平衡,例如夏利、长安等厂商现有设备产能已满足销售需求,几年来未作扩建;中级车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2004年以来的平均降价幅度已超过25%,各厂家新增产能将进一步释放,今年的市场竞争将更剧烈;中高级车的产能则刚开始释放,2006年1~11月,中高级轿车的总销量同比增长37%。

  总体看,今年轿车价格将温和走低,国内中低档轿车价格出现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有望继续保持2006年以来平稳下降的态势。而中高级车及豪华车的价格战才刚刚开始。

  豪华车“价格战”一触即发

  2006年,豪华车市场风平浪静,想不到年底却暗流涌动,豪华车蠢蠢欲动,奥迪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久将会被打破。

  2006年11月份,凯迪拉克推出了赛威SLS,主打商务市场;奔驰的新E级车也同样在北京车展前上市,而宝马干脆复制了奥迪加长的成功模式,推出了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宝马5系Li加长版本……几大高档车品牌纷纷推出新品与奥迪较量,在他们看来,月销量达到6000辆的奥迪A6L市场,实在是太诱人了。

  随着宝马、奔驰、奥迪、克莱斯勒、凯特拉克的国产化顺利进展,在目前的竞争格局下,高档豪华车不拼也得拼,不降也得降,豪华车将会拼得你死我活,价格战不可避免。所以,今年的豪华车市场,共赢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预测:今年国内轿车价格将温和走低,但豪华车可能会拼得你死我活。整体来看,有望继续保持2006年以来平稳下降的态势。其中,中低档轿车价格出现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二问手机资费:

  为何不能大幅下调?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阚凯力

  全国不少地区的消费者感觉2006年的手机资费降了不少,自己终于得到了一些实惠。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今年的手机资费还必须进一步大幅度降低。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移动运营商的利润水平严重偏高。中国移动通信公司2005年的业务收入为2430亿元,而其税后净利为535亿元,高达22%。2006年,其利润增长更快,仅仅在上半年六个月的1370亿元收入中,税后净利竟然高达302亿。相比之下,全世界电信运营商的利润率没有一个超过10%,而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的利润率仅为1%。如此骇人听闻的超额利润,只能说明我国移动资费的水平还是严重偏高,今后必须继续大幅度降低。

  其次,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信息产业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移动运营商却对其中的许多规定拒不执行。例如,手机到外地漫游几乎没有成本,运营商却一直收取每分钟二角的漫游费。为此,信息产业部早在2005年就规定手机漫游费属于市场调节价,要求移动运营商降低乃至取消。但是迄今为止,除了个别地区以外,我国的移动运营商却都拒不执行。

  又例如,运营商为了发展新用户,往往开设新的套餐和优惠,却不准多年的老用户享用,明显是对老用户的歧视。为此,信息产业部在2006年9月就宣布,从今年1月1日起,允许消费者在原有手机号码不变的条件下更改套餐,并由运营商在12月1日前上报执行方案。但是,我国的移动运营商不但迟迟不报方案,而且不约而同地宣布“执行有困难”,明目张胆地拒不执行监管部门的规定。

  第三,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手机资费相差悬殊。虽然许多地区近年来下降的幅度很大,但是在北京等大城市,尽管网络设备的利用率远远高于全国,其成本也因此在全国最低,但是手机资费却比全国大部分地区高出好几倍。其原因就在于移动与联通在这些地区形成了“双寡头”垄断,串谋勾结,操纵市场价格,从根本上破坏了电信行业的有效竞争。

  第四,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电信成本已经有了超出想象的降低。例如,国际电信联盟的研究报告就指出,横跨大西洋的海底光缆,在1996年每分钟通话的传输成本就已经不到百分之一美分,即不到人民币的0.8厘。正因为如此,所以西方许多国家的手机不但没有漫游费,而且没有长途费,手机资费在全国统一。

  我国手机资费没有降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制。首先,近年我国的移动通信业一直维持着双寡头的垄断格局。尽管小灵通的出现对它产生过一定的冲击,但是其技术的本质缺陷和由固网运营商经营的体制使它不可能对移动通信业造成根本的威胁。第二,我国的电信运营商都是国有企业。因此,移动资费只要下降,就有一些部门神经紧张,大喊“国有资产流失”,生怕影响其“保值增值”,想方设法地利用各种行政和人事的手段予以制止。因此,虽然我国在90年代疾风暴雨的体制改革使我国的移动通信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电信体制改革还远远没有到位,有效竞争的局面还远远没有建立。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两年来的通信技术又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飞跃。它们就是通过因特网打电话的网络电话和作为因特网延伸的无线宽带覆盖(WiFi和WiMAX)。到2006年6月,全世界包括我国台北地区在内的400多个城市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无线宽带覆盖,突出的例子就是一个多月前新加坡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向全民提供免费的无线宽带覆盖,像道路一样作为政府提供的“第五基础设施”。这样,不但全体国民的宽带上网免费了,而且在其上的网络电话更使所有手机的通话免费。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在我国也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预测:我国手机资费没有降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制。

  三问楼市:

  全球楼市降温了中国房价还涨吗?

  ★文/刘小永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加息和宏观调控的作用,美国、法国、西班牙和一些新兴经济体房地产市场都陆续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如果美国及全球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将会给美国及世界经济运行带来很大的冲击。

  国家信息中心房地产信息处处长刘青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不是基于全球房地产市场的背景而进行的。至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如果破裂是否会涉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存在着许多变数。首先是传导机制的问题,最直接的机制是金融,如果美国的金融出问题,而我们的金融不受拖累,中国房地产市场就不会直接受到影响。

  与全球楼市出现降温迹象和房价逐步回落类似,在我国政府的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引导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来也出现了调整的情况。

  一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来看,房屋销售价格走势基本平稳,2006年6-9月出现了连续4个月下降的情况。

  二是过热的需求有所抑制。在主动需求方面,据央行四季度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购房意愿总体平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居民购房行为趋于谨慎,购房意愿回落,从年度变化情况看,居民购买住房意愿从2005年的平均值19.7%,下降到2006年的平均值17.8%,降幅近2个百分点。

  虽然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调整的迹象,但如果说已是健康发展了,恐怕还为时过早。首先是投资增长依然较快。2006年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完成额为14610.55亿元,同比增长24.1%,比2005年全年的20.5%又增加了约4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投资过热的势头并没有缓解。2006年10月份连续下降了4个月的房屋销售价格也有所抬头,销售价格指数为105.4%,比9月份上升了0.1个百分点,房价的走势呈现出不确定的态势。

  所以说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调控工作不能放松。

  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房地出现降温迹象”的判断让中国的“租房族”看到了希望,但是,降温并不等于降价。

  四问医疗:

  看病、药价为何依旧贵?

  ★文/李悦

  医疗改革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患者仍然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和药价高,在今年,这一状况预计也难有太大改观。

  首先,这几年,医学院每年有很多博、硕士及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根本不想到偏远地区,造成城乡之间医疗技术及医生严重比例失调;乡镇医院待遇差,工作环境差,即使毕业分到乡镇医院也要通过考研离开;医疗设备落后,财政不拨款(医院虽然是事业单位,但却是差额拨款)。

  其次,为什么国家近年来多次对药物进行降价,但常用药物价格仍然居高不下?这是因为一旦某种药品被列入降价范围,这类药马上在市场上消失,改变包装又重新以新药上市;同一类药物多家生产,成份相同,但商品名不同。例如近年银杏叶制剂在市场上很受患者欢迎,类似的制剂银杏叶片、银杏叶软胶囊、银杏叶提取物在市场不下几十种。抗生素种类更繁多了,同一成份的药都有很多家生产,浪费药物资源,抬高物价。

  最后,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应以盈利为目的,但现在不“以药养院”,就很难维持医护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生也是人,也要生活,虽然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必须在保证生存的条件下履行天职。现在新闻上说医生收红包、收贿赂,医生们愿意吗?不愿意,但为什么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屡抓不止呢,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医生的待遇太差。例如每位医生平均5~7天一个夜班,一个夜班补助还不够一个盒饭,逢年过节、值白班就算奉献,遇到急重症加班是常事,外科手术一站就是几个到十几个小时,下台后可能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

  预测: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得不到政府资助的情况下,既缺设备又却人手,所以导致医改多年来看病、药价依旧贵。

  五问中小学收费:

  乱收费何时不再“咄咄逼人”?

  ★《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专刊主编李曜明

  农村学校:免费义务教育大面积推行

  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大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8亿人,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60%。

  和城市教育相比,中国农村教育是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进行不平等竞争的,虽然终点是一致的(高考)。

  农村税费改革前,各级政府的资金基本上不投向县以下的农村学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民负担,教师工资一部分靠农村教育费附加,公用经费靠学生缴纳的杂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源于农民的集资和投工投料。

  税费改革之后,农民的钱不能收了,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钱还没有到位,确切地说是缺位,农村教育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了,拖欠教师工资、津贴和补贴是常事,很多学校没有公用经费。虽然中央和省级政府逐年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缓解这些问题,但农村学校的很多难题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去化解。学校不能停办,没有办法,只好通过向学生收取杂费来勉强维系运转。而这样做又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这就是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这个问题最终引起了中央高层的注意。温家宝总理多次主持召开专门的会议研究对策。“两免一补”(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因此出台。2006年春季学期,国务院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新机制提出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化解了农村教育多年的难题,被媒体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新机制特别强调了“编制预算”,学校当年所需要资金,编制预算,经县人大批准后实施。

  按照新机制的年度计划,今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惠及近1.5亿名中小学生。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年减负500元。仅免除学杂费一项,就等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50亿元。

  新机制的实施需要5年的过程,在新旧交替期间,一些新的措施还没有到位,旧有的矛盾依然没有化解。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杂费免了,但农村教师的各项津补贴没有了来源(以前靠杂费填补),教师收入大幅下降,所以,一些地方依然巧立名目悄悄收取费用,以弥补空缺;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对寄宿生的补贴不到位,使得收费问题又有反弹,这些问题似应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城市学校:“择校费”年年看涨

  城市学校,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已基本达标,重点中小学的教学实施已经“武装到牙齿”了,其现代化程度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城市中小学收费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择校费”上。除重点学校外,也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收取到“择校费”,一般学校基本上没有什么“外快”。之所以有这种差别,是因为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上长期“偏向”造成的。政府把最好的教师、最好的设施和最好的学生调拨到了一些学校,于是,这些学校就堂而皇之地成为了重点。

  师资的差异导致了学校级别的差异,也就导致了收费的差异。家长对重点学校趋之若鹜,争相往里挤。而重点学校数量就那么多,资源稀缺,有权的人、有钱的人以及没钱的平民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优质教育。这就使得重点学校的门槛越来越高,“择校费”年年看涨。

  现在的问题是,那些数额不菲的“择校费”哪里去了?通常的说法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拿去了一半,用于薄弱校的发展,另一半则留在了学校。

  预测:今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惠及近1.5亿名农村中小学生。但城市中小学因为“择校费”等名目繁多的杂费,学生负担不会减轻甚至上涨。

  六问股市:

  今年“牛”劲从何来?

  ★中信证券执行总经理徐刚

  2006年的证券市场表现可圈可点。上证指数涨幅超过100%,成为今年全球表现最佳的股市之一;沪深两市总市值首次突破8万亿,市值较年初增长了约5万亿。

  回顾辉煌的2006年,人们对今年也充满期待。我们认为,无论从上涨空间还是上涨动力方面,今年的股市依然是个牛市。这是因为,2006年推动市场上涨的四个核心因素分别是股权分置改革、新股发行、业绩推动和估值水平提升。而这些因素在今年依然存在。

  首先,股改的后续效果持续发挥作用。股改是推动2006年市场上行的重要因素,随着股改的接近尾声,股改效应本身不再是推动市场的动力。但股改带来的后续改善效应会逐步显现,如在全流通条件下的股票定价机制的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进一步改善等等。而今后逐步实施的上市公司市值考核、股权激励等配套措施会进一步发挥后股改效应。

  其次,新股对于市值(和指数)的推动效应依然存在。新股发行也是推动今年市值(包括指数)上升的重要动力。2006年新增的5万市值中约有2万亿来自于新股发行,这为投资者提供了众多投资机遇。此外,2006年新股上市后表现出色,新股上市后(上市首日以后)的上涨为市场带来了8000亿左右的市值增长。而且,新股在2006年下半年(新股开闸后)的累计涨幅已经超过40%,高于同期老股票的涨幅。这些都说明了新股是推动市场上行的重要力量。目前来看,50家市值超过30亿美元的海外中国企业中,有29家没有在国内A股上市,但这些股票有望在未来1-2年内逐步回到国内市场,鉴于这些公司均是资质最好的中国企业,我们认为新股票将继续推动市场走牛。

  第三,业绩增长将会进一步成为今年的市场推动力量。2006年中期上市公司业绩走过拐点,摆脱了2005年初以来的增长下滑态势。展望今年,市场对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一致预期为27%,这意味着即使静态考虑(不考虑新股和估值提升的因素),今年市场也会有同样幅度的涨幅。

  第四,对今年市场重估的新理解。人们的一个通常认识是,流动性推动的市场重估是今年行情的性质。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倒真的需要对今年抱有谨慎态度了。然而,我们认为流动性重估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流动性同样过剩的2005年并没有出现大级别行情。2006年之所以股市长势如虹,最核心的因素在于股权分置改革建立起了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套利机制,资金可以在股市和实体经济之间形成一种套利均衡,这才是股市能够从折价状态恢复到合理估值的核心原因。

  第五,目前的市场估值水平依然为今年预留了空间。在2006年市场涨幅超过100%的情况下,对于泡沫是否存在的争论开始出现。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指数与估值之间的关系,或许不难得出结论。2001年上证指数达到了2245点,市盈率高达67倍,这意味着,即便上市公司将每年的所有利润全部分给股东,股东也要67年才能回收初始投资。但在2006年的12月,上证指数点位与5年半前基本接近,动态PE(本益比)仅25倍左右。

  所以,此高点不同于彼高点,市场还没有到“高处不胜寒”的地步。

  展望今年的投资,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要不要买股票,第二是买什么股票。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前面已经做过回答,今年依然是股市投资的黄金之年。而至于买什么股票,我们认为需要把准“牛”脉,即那些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生活的关键因素。我们认为有三类股票值得重点关注:第一类是消费升级类股票;第二类是中国资产类股票,代表性行业是银行、保险等,由于今年以来金融类的新股大量上市,带动了对这类股票的投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金融股行情今年持续如此之长的重要原因);第三,传统的周期类行业值得重点关注,周期股不仅是市场中利润贡献最大的股票群体,其业绩增长态势也趋于好转。

  预测:无论从上涨空间还是上涨动力看,今年的股市依然是个牛市。

  2007中国行业大解析:手资费下降 楼市降温不降价

  --------------------------------------------------------------------------------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1月01日 06:41

  

  七问公共交通:

  百姓出行成本怎么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年末,发生了两件值得关注的有关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事件。一是由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中央部委,在12月初联合发布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明确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必须实行低票价政策;要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政府对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场站建设,以及车辆和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对于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要用于城市交通建设,特别是向公共交通倾斜。对于成品油价格调整影响公共交通增加的支出,由中央财政予以补贴。

  二是由北京市交通委、发展和改革委、规划委、财政局和公安局等多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于2006年12月18日正式出台。从今年1月1日起,北京市将正式统一市区地面公交普票票制票价,单一票制线路票价1元,计程票制线路1元起价,12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加价5角。

  市民刷卡乘坐市区447条公交线路车辆,可享受普通卡4折、学生卡2折的优惠。据北京市有关部门测算,仅此一项,政府预计增加财政支出13亿元以上。同时,政府还将投资9.78亿元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此次实行低票价政策后,96%的市区公交乘客支出减少,约为362.8万人。其中277万普票(普通卡)乘客100%不增加或减少支出。这是北京市人民政府落实中央四部委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政策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其他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和改革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

  这一重大的政策转变,对于我们广大居民的生活,特别是对我们大家的出行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重视,说明了政府对公共交通的定位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对政府在公共交通领域应当扮演的角色更加明确了。这表现在:城市公共交通属于和居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带有显著的公益性质的公共产品,完全依赖市场是不合适的,政府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要进行规划,监督,还应当进行必要的投资,并通过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来保持较低的票价。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在有的城市,某些部门或某些负责人,对于政府在发展公共交通方面的地位和职能的认识可能有一些不正确的地方,片面重视发展私人小汽车,而忽视了公共交通的发展,重视城市道路建设,而忽视了公交的优先发展。结果,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大部分居民出行越来越困难。只要各地政府能够向北京市政府那样大力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居民的出行困难就一定会得到逐步的改善。

  其次,中央和地方政府明确了城市公交票价应当实行较低水平、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和投资,这是对公共交通的支持,也是对广大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鼓励。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今后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使其在整个交通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即公交出行的分担率逐步提高。

  目前,全国大城市的分担率平均水平不足10%,特大城市也仅有20%左右,而欧洲、日本、南美等大城市达到40%-60%。根据建设部一位专家的观点,今后5年内这一比例要提高到30%左右。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采取适当的价格和财政补贴政策,通过保持较低的优惠票价,鼓励大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总之,在今年,随着各地对中央发展公共交通政策的逐步落实,可以相信,广大城市居民的出行环境能够进一步改善,公共交通的票价有可能保持稳定甚至下降,居民的出行成本上涨的可能性比较小。

  预测:随着各地对中央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的逐步落实,可以相信,广大城市居民的出行环境能够进一步改善,公共交通的票价有可能保持稳定甚至下降,居民的出行成本上涨的可能性比较小。

  八问能源:

  价格为何一直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中心主任史丹

  根据我国过去几年能源价格的变动趋势来看,我国能源价格目前处于上升时期,能源价格总水平将持续上涨,并有可能继续超过工业品的平均上涨幅度。

  能源价格上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供需关系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发展加速,并在产业结构中占居主导地位,能源需求因此大幅度增长,拉动了能源价格的上涨;二是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国内价格。2003年-2006年9月,国际原油价格由平均28.4美元/桶上升到66美元/桶,上涨了132%。三是能源价格趋于合理,资源的稀缺性,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成本开始在能源价格中有所反映。如国家连续几次提高了煤炭资源税征收标准,能源企业加大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等等。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历史欠帐较多,能源成本构成中的资源税、环境治理、安全生产投入还要继续上调和增加。

  能源价格上涨也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资源的重新配置。首先,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得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近几年来,能源工业的利润总额占全部工业利润30%左右,为能源工业的发展和再投资创造了条件。其次,能源价格上涨可能会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然而,我国能源价格的上涨并没有造成生产部门平均盈利水平的下降。在能源价格持续上升的同时,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略有上升,居民收入增长指数高于消费价格增长指数,生活水平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一方面说明能源价格上涨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能源价格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为了减少价格上涨对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政府对能源价格始终保持一定力度的调控。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政府对能源价格的控制会逐步放松,能源价格将逐步回归到供需关系所决定的水平上。尽管在过去几年中我国能源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是还未达到合理的水平。就具体能源品种来看,在今后一、二年内,煤炭价格可能还要继续上涨20%,其中电煤价格将与其他煤炭价格趋向一致;电煤价格的上涨会推动火电成本的上涨,但是电力企业自已要消化一定的成本,此外,随着成本较低的水电供给的增长,电力平均价格的上涨幅度要小于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由于电力产品不能储存,电力价格的上涨有时还不能完全取决于成本。电力需求的减缓对电力价格上涨也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价格交叉补贴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居民用电价格上涨的幅度可能要高于大宗工业用电价格的上涨。

  石油价格的涨跌主要受国际油价的影响,而国际油价又受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和主要产油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政治社会经济稳定性的影响。综合地看,世界原油价格在经过数年的高价位的盘整之后,若没有其他意外因素的影响,将在65美元/桶的价位上波动,但波动的平均幅度可能会要大于过去几十年。

  原油价格是成品油价格的基础,由于我国对成品油的价格实行从紧控制,虽然数次调高成品油价格,但调高的幅度远远低于原油价格上涨的幅度,大致仅相当于原油价格上涨幅度的一半左右。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我国炼油企业亏损问题比较突出,进一步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已提到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即使国际原油基本平稳,成品油价格也有上涨的冲动和压力。我国天然气的产量与需求近期都有较大的增长,但天然气的价格仍然很低,由于天然气与煤炭、石油和液化石油气具有较大的替代性,我国天然气的定价方式采用与原油、煤炭、液化石油气价格五年移动平均加权的方法,因此,预计天然气价格的涨幅是所有能源产品中最高的。

  预测:今后的几年内,煤炭价格可能还要继续上涨20%;居民用电价格上涨的幅度可能要高于大宗工业用电价格的上涨。天然气价格的涨幅将是所有能源产品中最高的。

  九问农产品:

  价格会缓慢攀升吗?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

  百姓关注粮油价格

  自2006年11月份以来,我国各地小麦、玉米、大豆和籽棉收购价格分别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全国食用油平均零售价格较10月份上涨了6.04%。在北京,米、面、菜及主副食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其中食用油、面粉价格涨幅超过10%;山东省农户小麦出售价格由9月份每公斤不到1.4元涨到了1.6元左右,涨幅超过14%;通过上海市经委提供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市5升1桶装精制油的零售价平均上涨4-5元,比上月上涨12%-13%。

  粮食价格到底还会上涨多久?将会上涨多高?通过分析,我认为,在供需缺口并不大的情况下,加之政府已陆续开仓拍卖粮食,今年,国内粮价价格还会略有上涨,但涨幅不会太大。

  由于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因而,粮油价格的上涨自然让普通民众有着最深切的体会。有报道说,2006年11月中旬,上海超市里的食用油价格开始上涨。到12月初,原本30元左右的5升大豆油,短短几周内竟然“三级跳”,价格直奔40元,涨幅高达30%。在黑龙江,一些市民抱怨说,现在连饮食店内出售的早点也在“瘦身”—“拉面少了,就连馒头也变小了。”

  其实,粮油价格上涨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属于全球范围内供求关系出现波动的结果。不过,国家对粮油价格上涨这一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稳定粮价。

  虽然国家在密切关注粮油市场的走势,当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控,暂时不会出台限价措施。但若价格上涨过高,国家将肯定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在此,我们提醒百姓应该理性消费,不要盲目抢购。

  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在国家大力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支持下,2006年全国夏粮和早稻生产取得了好收成,夏粮比去年增加148亿斤,增长7%,早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秋粮丰收,全年粮食增产已成定局。而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垦区完成了粮食生产能力的第二次大跨越;从1995年到2005年,在短短10年间,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垦区粮食总产突破了200亿斤大关,达到205.3亿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80亿斤,商品率达到88%。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2006年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不仅继续把小麦和稻谷都纳入收购范围,而且启动时间早,农民售粮积极性高,收购进度快,收储数量大。由于粮食收储入库数量较大,农民手中的余粮不多,流通领域的商品粮大大减少,而2006年10月份以后是粮油尤其是小麦生产加工和消费的旺季,商品粮的需求较多,最终导致10月和11月市场粮食供求偏紧,粮食特别是小麦价格上升较多。

  另一个促使粮油价格上涨的因素来自国际市场。

  2006年,受干旱少雨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除中国外,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大国如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粮食都不同程度减产,导致世界粮食减产1.6%,其中谷物产量减产2.1%,小麦减产5.2%,粗粮减产1.1%。与此同时,因人口增长、饲料和工业用粮增加,2006年世界粮食需求量平稳增加,比去年增长1%。

  粮食价格稳中有升

  在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的形势下,近期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扬。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芝加哥期货市场上,主要粮食品种的期货价格大幅攀升,目前主要大宗粮食品种的期货价格处于全年高位,小麦和玉米价格创2002年以来的新高,稻谷价格大幅回升。在国际粮价的带动下,国内粮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今年,不管是小麦、大豆还是玉米,价格都要有所上扬。目前,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却只拥有世界7%的耕地,而由于工业化及环境影响,耕地还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缩减。富裕人口的消费持续增长及有限的耕地限制,最终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

  预测:今年,国内粮食价格可能会略有上涨,但涨幅不会太大。

(责任编辑:单秀巧)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占全 | 降价 | 价格 | 轿车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