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这句话成了2006年广大投资者的口头禅。这不仅说明人们把钱存在银行获得的收益太少,还说明了银行股逐渐在A股市场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银行股的“老大”工商银行(601398.SH),是一致公认的2006年中国股市“龙头中的龙头”。
2006年10月27日,工行A+H股同步上市,融资规模达191亿美元,创出了全球最大IPO(首次公开发行)。在创造了诸多的中国和世界纪录后,工行在A股市场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尤其在12月以后,在工行股价不断上涨的引领下,股市屡次创造了历史新高。
工行A股在上市首日的收盘价是3.28元,而到年末收盘时为6.2元,最高攀升至6.35元,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涨幅高达94%,相对上市的开盘价3.12元翻了一番。截至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工行总市值达到2511亿美元,超过了美国银行在纽约市场2409亿美元的市值,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银行,距离总市值2740亿美元的花旗银行约有10%的差距。
龙头风范
据专家测算,工行股价每涨1%,上证指数就涨4点,可见单只股票对市场影响巨大。
这种“龙头风范”来自工行本身的实力。作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工行在总资产、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方面居各商业银行之首,占据着1/3的市场份额。同时,工行的信用卡、电子银行、资产托管、现金管理、理财业务等新兴高端业务均稳占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
人民币升值将继续直接提升银行股投资价值。专家认为,在二级市场上,银行板块可以获得权重估值溢价。
税收改革的预期将会使银行的利润增加。2005年工行的所得税率为40%,两税合并后内资银行所得税率普遍预计为25%,市场预期该政策有望在明年实行,而工行业绩会由此相应提升。另外,目前工商银行的营业税在4.5%左右,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伍永刚认为,营业税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将使上市银行净利润提升5%左右。业内人士估计,税改后,工商银行在未来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工行和其他银行股是典型的低风险、有稳定收益的价值型投资品种,属于蓝筹股。它们的入市增强了上市公司的行业代表性。
市场环境观察
市场认为,未来股指期货的推出等因素也赋予了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指标股筹码的战略性的溢价估值动力。因为面对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金融创新产品的即将推出,机构投资者手中必须拥有充足的大盘蓝筹股筹码,才能够拆借给他人或者进行指数调控获利。因此,在股指期货时代背景下,工商银行是机构必备品种。此外,随着QFII的逐渐引入,海外资金、基金等机构资金仍将上演对工商银行筹码争夺的精彩大戏,工商银行仍然不断地会获得机构资金的买盘支撑。
在市场叫好的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人士认为存在“隐忧”。在工商银行A+H同步上市时,其H股的价格要稍高一些,但到了2006年末,其A股已经明显超过H股,成为了内地股市的领涨品种。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工行A股存在泡沫,一旦破灭会对市场形成很大的冲击。
此前,瑞银发表报告指出,2006年末中国国内银行股的价格大概是2007年预计账面价值的2.5倍,是全球新兴市场银行股的平均值的2.1倍,这意味着中国内地银行股存在近20%的溢价。此外,银河证券曾在报告中指出,工行2006年度的估值为3.12元,2007年的估值为4.58元。而在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工行的收盘价已达到6.2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