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否已经意识到,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因加入WTO而发生改变。
他们每一个个体虽是沧海一粟,却已成为世界农业产业链条中的一环。
河南:
老刘减种了六亩棉花
62岁的刘绍兴是河南商丘市闫集乡刘庄村的村民,河南省是中国的传统棉花产区,和祖辈的乡亲们一样,他最熟悉的农作物是棉花。
不仅是刘绍兴,近几年,乡亲们都不大愿意种棉花了。刘庄村的可耕种面积有470多亩,原来有一半以上用于种植棉花,但2006年只种了100亩左右。刘绍兴说,下一年可能还要更少,因为种棉花“是一个费力气的活儿”,而这几年棉花的收购价并没有上升,甚至还出现了下降。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加入WTO后棉花进口数量的增加。这也是中国加入WTO承诺的一部分。
不过,专家普遍认为,不能就此认为棉花进口只具有负面作用。
进口大量棉花,无疑会冲击国内棉农,但这是受我国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约束不得已的选择,也是确保农业发展战略底线的需要。要看到,进口增加的同时,国内棉花产量也在同步增加,新疆这一中国新兴产棉区的崛起,则是刘绍兴的棉花价格无法上升的另一个原因。
有关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过去5年中纺织业和棉纺织业就业人数分别增长了约680万和480万人,新增加就业人员绝大部分是农民工。
“新疆产的棉花比我们这里多多了,望过去白色的一片。”刘绍兴的二儿媳杨玲在2006年采棉季节坐火车去新疆摘了3个月的棉桃,拿回了3000多元的报酬。
在这个过程中,刘绍兴们的生活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有的村民没有种棉花,换种了小辣椒。小辣椒的生长期和棉花一样,去年可以卖到每公斤24元。但是刘绍兴的大儿子连辣椒也不种了,他去了浙江打工。“我愿意让他出去。”刘绍兴说:“用种棉花的工夫打工,能赚的钱要多得多。”
内蒙古:
马铃薯价格保卫战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三圣太村村主任赵爱生,2006年种了40多亩马铃薯。多年来他一直忙着同样的事情,这是他的生财之路。2006年淀粉厂收购马铃薯的价格每公斤0.4元,比2005年涨了4分钱。
“别看每公斤只涨了几分钱,意义可不一般”。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庆峰说,2006年加工企业反倾销初裁获胜利,产品价格回升,马铃薯的收购价格才会跟着上涨,否则,企业只能大规模限产,赵爱生的马铃薯就算降价也未必能卖出去。
周庆峰所说的“反倾销”,指的是2005年国内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发起的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的反倾销调查,这场被称为“马铃薯保卫战”的反倾销调查是中国第一起涉农产品反倾销案。
周庆峰认为,欧盟的马铃薯淀粉如此便宜,重要原因就是欧盟各国政府在种植、原料收购、加工和出口等各个环节都进行补贴。低价倾销使国内企业陷入两难境地——打价格战意味着亏损,不降价则产品积压,客户流失,资金流中断。
2005年,欧盟对中国出口了7.5万吨马铃薯淀粉,与上年相比增幅295%,是前3年的总和。
国内主要生产企业终于一起会商对策,决定联合发起反倾销调查,于2005年年底向商务部提交了申请书。
2006年8月18日,商务部发布初裁决定,认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存在倾销行为,对中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为此根据各企业的倾销幅度征收35%—57.1%的保证金,马铃薯淀粉的进口价格得以回升到2004年的价格水平——每吨4500元左右。“以前都是欧盟对我们反倾销,这次我们向欧盟反倾销。”周庆峰说。
这场“马铃薯保卫战”为国内企业在WTO规则框架内合理利用贸易救济手段自我保护开了个好头。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夏英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遇到的是来自国外强势农业体系竞争的挑战,尽管表面反映在农产品市场开放、进口量增长等方面,但本质上是对我国农业组织与制度的一次强大冲击。
中国农民会很快对世贸组织的规定熟悉起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意轩)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