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
为配合和落实2月1日我国将实施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5日制定发布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其中明确境内个人年度购汇总额由以前的2万美元大幅提高到5万美元。近年来,从提高公民出境合法兑换外汇限额和携带人民币限额,到开放居民个人依法向境外转移资产,再到提高企业外汇留成比例,我们已经看到“藏汇于民”的政策趋向正在逐步走向现实。
信号:变“强制”为“意愿”结售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但是我国外汇资产的结构却严重失衡。目前,我国外汇资产的主要持有者是国家,企业及居民的持有并不突出。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616亿美元,同比增长5.58%──这一增速大大低于同期国家外汇储备34%的增速;外汇存款在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上,也仅仅达到1:5的水平。而这一趋势时下仍未有根本改观。基于此,国家外汇管理局频频出台措施,放宽企业居民用汇数额和条件的限制,显示出国家“藏汇于民”的政策趋向。
在这次个人外汇制度调整中,我们看到,年度总额管理从个人购汇扩展到个人结汇,个人对外贸易经营者开立外汇结算账户,不再区分现钞和现汇账户,同时废止原来关于个人外汇的10多个管理规定……所有这些条款,都是在减少外汇管制项目,推进结售汇便利化,以此鼓励居民多持有外汇而不是盲目结汇。
效果:短期实施虽有坎坷但长期利好
央行统计显示,仅2005年底,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为1615.70亿美元,其中,企业外汇存款与居民外汇储蓄存款大体各占一半。而当年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却高达28.72万亿元,其中,城乡居民本币储蓄存款已达14.11万亿元。由此可见,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外币化程度相当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藏汇于民”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分析人士认为,“藏汇于民”首先是要“民”把汇看“富”。十年前,外汇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是硬通货,是“富”,今天的外汇在老百姓心目中并不一定有人民币值钱,“民”在近期未必愿意藏汇。
乐观人士认为,“藏汇于民”短期实施虽有坎坷,但人民币只会升值不会贬值的共识可能只在当下时兴,以后则尚未可知,“藏汇于民”仍是一个长期的利好。
(记者李文川)新华社北京1月7日专电
■名词解释:
“藏汇于国”
“藏汇于国”,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1994年开始的强制结售汇制。强制结售汇制是我国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与1994年至2005年汇率 改革间的汇率机制相适应的。然而,强制结售汇制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病。例如,强制结售汇制将大量的外汇资产集中于政府,而中央银行 通过发放基础货币的方式购买的外汇储备资产,又在人民币升值 中不断地缩水,于里于外都不是合理的选择。而且如此大的资金几乎靠一致的投资策略来运作,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