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快到了,春运高峰即将来临,关于车票涨价的争议又该出现了。同往年一样,争论会分成两方———支持与不支持,不支持的人认为这是“趁火打劫”,支持的人认为这是市场行为,很正常。但是在一个绝对垄断的行业里谈市场行为,是不是很可笑呢?于是,就有了一个新鲜事物———价格听证会。
春运快到了,火车票又该涨价了。有关的争议,也该例行公事,摆上台面了。
据铁路部门的意见,今年春运的票价就不听证了,直接涨20%。铁道部显然希望,这个不算太高的涨幅,能够幸运地躲开听证的呼声。不过铁道部的运气显然不够好,人们首先提出的责难,依然是为什么不听证。
事实上,不听证是对的!开开会,发发言,曝曝光,既不能制定出合理的票价,也不能还乘客以公正,更体现不了什么决策民主。除了浪费公款,什么也得不到。
铁道部独家垄断铁路运输,属于政府授权的行政垄断,人们基于这个理由,要求政府同时实施价格管制,以防止铁道部门随意涨价损害公众利益。而价格听证会,就是发扬民主决定管制价格的一种方法。与过去关起门来定价相比,这的确是一种进步,体现了政府对公众意见的尊重。但如果就事论事,从经济绩效的角度看,则价格听证实际上与黑箱操作一样武断,一样没有效率。
管制定价的方式,通常是成本加利润。价格听证也不例外,也就是铁路系统要设法证明自己的经营成本很高,需要提价。麻烦的是,成本核算实际上是根本不可操作的。铁路部门随时可以把不是必须的费用,也算到运营成本里去。况且,就算把每一笔开支都算清楚,那也是已经发生的费用,监管者并不知道,这其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必须付出的,哪些是本来可以节省下来的。更重要的是,由于铁路垄断经营,根本没有降低成本的动机,在成本加利润的定价方式下,铁路系统如果降低了成本,反而对自己不利,因为那意味着降价,而利润却不会因此增加。
以上的简单分析,稍懂经济学的人都明白,不多解释了。现在的问题是,在铁路改革尚需时日,行业垄断一时半会儿还无法打破的情况下,除了价格听证,我们是否还有办法对目前的状况有所改进?
实际上,观察铁路系统的运营状况,我们会发现上座率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旺季爆满,运力严重不足,淡季又空驶,出现运力的浪费。之所以会有这种状况,旅客出行的季节性当然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火车票价没有提供足够的成本激励,鼓励乘客尽量在淡季而不是旺季出行。也就是说,在淡季运力过剩、旺季运力不足之间,存在着运力分配上的浪费。
问题出在定价机制上。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反映供求关系的信号,一旦因种种原因扭曲了价格,使其不再反映供求关系了,则一定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损失。铁路系统存在的运力浪费,根源就在于价格信号被扭曲。
但对铁路系统来说,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铁道部管全国铁路系统(极少数地方铁路除外),票价要统一规定,而铁道部远离千变万化的各地市场,怎么可能随行就市地调整票价呢?可见,让铁道部统一管生产和调度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的,但要统一管票价,确实勉为其难了。
要改变这种状况,一个可行的方案是生产与销售分离。这也不是什么创举,民航企业早就已经实行了这种营销方式。也就是运输企业不直接卖票,而由代理商代为出售。其不足之处在于,票价的最后决定权仍在航空公司手里。有灵活的服务,但没有灵活的价格。
而铁路是需要灵活的价格的。卧铺价格过低,导致卧铺大战成为一场关系大战;相比之下,硬座的价格又过高;而最离谱的是,没有座位的站票,却要支付跟硬座一样的价格。票价在时间上的安排也不尽合理。淡季不降价,导致空载严重;旺季涨不了多少,又严重超载。想知道票价有多不合理,只要看看黑市价和票面价的差额就行了。
不妨考虑将车票销售彻底市场化。铁路系统不再卖票,而将车票按线路和车次一次性给经销商买断,之后的票价,就由经销商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铁路方面不再过问,只管做好自己的运输生产和调度。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通过票价的调整,运力可以得到更充分地利用,在同等条件下,让乘客乘车舒服一点;二是经销商之间有竞争,等于在车票销售环节打破了垄断,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三是黄牛党从此消失(其实是合法化了),有关的欺诈行为自然可以大大减少;四是铁路部门专心搞生产,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车票上的腐败也可以一扫而光。
车票销售环节的市场化,当然不能代替铁路部门自身的改革。而旺季运力紧张的局面,也不可能因此就得到根本的解决。但它至少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得有限的运力得到更充分地利用。而经销商之间的竞争,也可以帮助铁路系统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显然是一种多赢的票价体制。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