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2006年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报告。报告显示,2006年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量规模基本维持2005年水平,银行体系资金总体宽松;贷款投放节奏趋于平稳,贷款总量增长和投向结构基本满足上海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中资金融机构
    存款结构变化大
    2006年12月末,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455亿元,同比增长13.4%,涨幅比2005年末下降2.7个百分点。全年本外币存款增加3161亿元,同比多增3亿元。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604亿元,同比增长10.6%,涨幅比2005年末下降1个百分点。全年本外币贷款增加1858亿元,同比多增72亿元。中资金融机构存款结构出现活期存款占比显著上升、存款活期化特征明显等特点,企业存款增加较多,储蓄存款同比少增明显。
    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最大。从贷款投向看,第三产业是中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主要对象。总体看,中资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基本满足了上海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但贷款中长期化特征仍较突出。
    外资金融机构
    存贷款扩张迅猛
    2006年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638亿元,同比多增144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283亿元。从贷款投向结构看,外资金融机构新增的本外币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全年新增制造业贷款295亿元;第三产业和个人消费贷款增长较快,年末第三产业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和34.7%。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外资金融机构11-12月连续两个月新增贷款超过100亿元,占同期上海市新增贷款的比例达到58%。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后,在沪的外资银行纷纷加大人民币零售业务营销力度,12月中下旬在沪5家外资银行新增人民币大额(100万元以上)定期储蓄存款达到2.98亿元,其中2家外资银行占有其中近80%的人民币储蓄存款份额。
    金融机构要
    防范流动性风险
    央行上海总部指出:2006年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总体呈现健康平稳的良好态势,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也与金融机构必须在2006年末实现资本充足率达标等监管约束有关。央行上海总部指出: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形势分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这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管理形成考验。特别是国有银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革上市之后,充足的流动性和盈利压力,以及相对充足的资本金,必然会推动商业银行更为积极的信贷扩张。为适应当前流动性的动态变化,防止年初商业银行放贷冲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月15日起再次上调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巩固调控成效。
    因此,央行上海总部要求上海各金融机构加强贷款资金流向管理,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均衡增长。同时要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全面推进业务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银行收益渠道多元化和盈利的可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