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风暴”再起 82个项目被查处
2006年12月1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聚鑫钢铁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拆除淘汰的电炉。11月29日,河北省公布了第一批淘汰的26个落后钢铁生产装备企业名单。
我国钢铁行业产能目前已经过剩,消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急需淘汰。
本报讯 时隔两年之后,1月10日“环评风暴”再度刮起,与此前的2005年30个项目被叫停相比,本次查处项目多达82个。针对这些违法项目,环保总局30多年来首次启用了“区域限批”权这一“法宝”。
首批“区域限批”的行政区域包括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企业集团包括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
据介绍,本次通报的82个违法违规项目中,除59个项目严重违反环评制度外,还有23个项目严重违反“三同时”环保验收制度。这些项目涉及全国22个省市的钢铁、冶金、电力、化工等12个行业,总投资额多达1123亿元。涉及最多的,是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唐山市和山西省吕梁市。
此次被通报的这些项目中,投资额大部分都在一亿元以上,投资数额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多达30多个,其中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结构调整总体发展规划本部实施项目投资额最高达到187.2亿元。
与以往叫停违法项目,限期办理验收手续、限期整改或停止生产等处罚手段不同,最为吸引众人眼球的是,本次针对违法项目发生的企业和所在行政区域,国家环保总局还首次启用了“区域限批”权。
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告诉记者,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第13条和第21条,环保总局首次动用“区域限批”政策来惩罚严重违规的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即停止审批其境内或所属的除循环经济 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到它们的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
潘岳强调说,以往环保行动中被叫停的项目往往补办手续先过关,然后用各种手法拖延或拒绝兑现环保承诺,使一次次声势浩大的环评执法效果有限。采用“区域限批”,就是针锋相对采取的措施。
对于国家环保总局的这种做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雷明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赞同。他说,这种做法强化了绿色管理理念,从事后处罚性管理逐步转变成源头管理,这有利于构建一套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也有利于实现多赢。
雷明说,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在环保问题上下了大力气,但一些地区和行业的环境问题仍十分突出,监管不严等现象也时有发生,本次环保总局动用“区域限批”权,就是从源头监管上加强力度,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环境违法问题的发生。
对于四大电力集团被列入首批“区域限批”企业,雷明认为,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先行部门,这次以重点能源企业作为突破口,将会起到示范效应,对其他行业和企业也会起到督促和警示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这次通报的违法违规项目集中反映出三个问题:一是钢铁、冶金行业不符合产业政策、未批先建和越权审批现象严重,违规项目高达30个,占违规项目总数的37%;二是火电项目“三同时”违规现象严重。环保审批虽严,但跟踪监管能力不到位,导致许多项目正式投产后都未兑现当初的环保承诺,在当地政府庇护下使环保“三同时”制度流于形式;三是部分违法项目毫不理睬环保总局责令停止建设和限期改正的要求,继续建设和运行。
对于这82个项目如何处理,潘岳说,针对23个“三同时”违规项目,环保总局将责令其限期办理验收手续、限期改正或停止试生产。对59个未批先建违规项目,环保总局将责令其停止建设或生产。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