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持续“高烧” 的行情还能撑多久?
本报记者 成静卫 北京报道
近期A股在强烈震荡中快速上行,两市成交量持续在千亿以上,中小投资者热情高涨,整个市场近乎狂热。这波行情还能延续多久,市场是否已失去理性?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银河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滕泰和招商证券策略分析师赵建兴。
市场处于理性泡沫状态
记者:现在上证指数已接近2800点,深成指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上行,您怎么看待当前的市场?
滕泰:短期看,现在市场确实有些过热,存在一定的蓝筹泡沫和成长透支,不过整体是健康的,大方向还是正确的。中国的经济这么好,流动性又非常充裕,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在变好,所以中国股市的长期投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短期过快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透支未来,就中国人寿而言,我们预测它2007年的股价是30元、2008年是40元,但它现在就到40元了。工商银行也是一样,从上周开始,银河证券就已经把它调为中性。工商银行这么快涨到6块钱,肯定是蓝筹泡沫,因为它现在不值这个钱。但再过两三年,它可能值10元钱。
赵建兴:这个市场处于一个理性泡沫的状态。市场上钱太多了,人们愿意以最高的价格买最贵的股票,但现在大家的行为还算比较理性。
这轮行情确实有非常强的可延续性,因为有许多故事在支撑它,比如中国盛世的来临、人民币升值等等。把A股放在一个十年期高速平稳增长的背景下考察,现在的估值仍算合理。目前,本轮行情已开始向纵深发展,市场热点出现了从一线向二三线的轮换,二三线股补涨的迹象比较明显,估计整个市场还能再向前走一步。
短期调整不可避免
记者:上证指数从去年8月的1500多点起,到现在的2700多点,一直没有出现过大的调整,深成指走势也非常强劲,您认为这波行情还会延续多久?
赵建兴:很难判断这波行情到什么时间结束,因为资金面非常宽裕,投资热情高涨,大家还在拼命挖掘没有涨过的股票。但市场肯定会迎来一个调整。节后市场加速、加速再加速,一步步变得狂热,最后肯定会出现冲高回落的情况。最近,香港市场已经提前调整,国内也会有一个相似的走势。
未来浇灭市场做多热情的冷水可能是加息,也有可能是扩容。支持这波行情的主要是资金,现在监管层正在努力收紧流动性,不管是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是证监会控制基金发行,都是一种尝试,虽然这些措施效果不明显,但他们会继续尝试类似的事,这些都可能导致本轮行情的终结。
3月份利好因素会充分释放,比如说业绩预告那时候会比较明朗,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对行情的推动力减弱,股指期货推出前景明朗化,新基金建仓动力减弱,迎来新股发行高峰等。那时,国内A股或将迎来一个阶段性高点。
滕泰:很难预测这波行情还能延续多久,正如科学家能算清星球的运转,但算不清人们的贪婪和疯狂。我们估计2007年将是牛市整固年,从市场运行看,蓝筹股估值泡沫很可能是主要的不稳定因素。我国股市今年还面临超过8000亿元的供应压力,二季度后这种压力会逐渐显现出来。
照现在的情形涨下去,十年牛市两三年就没了,中国资本市场还会走入“牛短熊长”的循环中。现在很多新入市的投资者没有经历过熊市的风险,在巨大的财富效应下有一些人头脑发热,需要冷静。
百万“基民”顶起牛市脊梁
本报记者 余喆 北京报道
“火,太火了!现在一天要接待上百个来咨询买基金的客户,以前也就是30多个。什么年龄的都有,几万几万的买。这还不算金葵花客户,那边资金量更大。”在招行的一家营业部里,客户经理小吴在接待客户之余,抽空跟记者说。
在去年近百只股票基金净值翻番的“神话”吸引下,一直苦于没有合适投资品种的中国老百姓像忽然发现了绿洲,争先恐后地当上“基民”。而这些源源不断的资金通过基金经理投入股市,使整个市场始终“热钱滚滚”,叠创新高。
数据为证:2006年中国基金业规模急剧膨胀,新募集基金86只,总规模近4000亿,同比增长近3倍。市场上诞生了多只百亿基金,嘉实策略增长更是创下一天募集416亿的惊人纪录。与往年基金发行要靠保险公司等机构“助拳”不同,去年的发行“井喷”大部分源自中小投资者。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基金新增开户数为673.18万户,已经是2005年全年的2倍。
“无利不起早”,激发个人投资者购买基金热情的正是开放式基金,特别是股票方向基金惊人的收益。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全年净值增长182.22%,高居全球第一。共有93只股票方向基金净值翻番,平均年净值增长率121.41%。而一些去年年内成立的百亿新基金也同样不负众望,11月16日成立的南方绩优成长在短短36个交易日后净值增长就达28.76%,让很多新入市的“基民”赚得盆满钵满。这种“买了就涨”的赚钱效应反过来再度刺激那些还在观望的投资者,源源不断的储蓄资金就这样从银行“搬”到了基金公司。
“这种势头现在还在延续,那些持续营销的基金一天申购都是十几亿,这还是在监管层有意控制基金发行规模的情况下。”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然而,这股源源不断的资金在不断推高股市的同时,也给基金经理的操作带来很大困扰。“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2007年不是快乐的一年。”广发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朱平就曾表示。南方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王宏远更幽默地表示,基金公司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已经被投资者“控制”,投资者给了钱,基金就必须买股票。而目前市场上可供基金经理选择的优质上市公司并不很多,大盘蓝筹股自然成为众多基金“航母”的“锚地”,直接推动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蓝筹行情风起云涌。
“近期基金建仓的思路很难有根本性改变,最近行情在一、二线蓝筹间轮转,就说明了这点。”银河证券基金研究员马永谙表示。
随着众多海外上市的公司回归A股,以及上市公司年报业绩预计再创新高,A股市场的整体质量将继续改善,牛市依然可期。“但风险也在积聚,今年可能出现震荡上涨的局面,对基金的挑战更大,基金业绩整体翻番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马永谙认为。
而一旦市场出现调整,基金净值出现波动,匆忙入市的新“基民”能否担得住风险?业内人士已经表示了忧虑。“新基民很多把基金当作股票,一旦发生波动,有可能出现大规模赎回,这对市场的影响将很严重。”马永谙表示,基金公司应该加强投资者教育,积极引导投资者控制风险。同时证券市场的成熟不应该只是基金一枝独秀,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的迅速壮大,才能更好地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为基金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保险资金:一直在加仓
本报记者 尚晓阳
2006年保险业从股市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新年伊始,保险资金和股市仍将继续亲密接触。
“不少保险公司最近一直在加仓。”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2005年获准直接投资股票以来,稳步加仓就已经成为保险机构投资的常态。
“我们的策略很简单,就是多买少卖。”一家管理数百亿元资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很多有股票投资资格的保险机构,其投资比例已经接近保监会规定的上限5%。“子弹都打出去了,我们当然希望这一比例限制能够放宽。”一家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对记者说,“90%的固定收益类投资锁定了不低于4%的收益,因此将股票投资比例放开一点并不会带来过大风险。”
“调整幅度可能很大,但是市场总体向好。”采访中,这几乎是保险投资人士对今年股市走势的共识。
可能出台的股指期货也没有引来担忧。太保资产副总经理孙键表示,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会改变现货市场的趋势性走势,只会使蓝筹股的流动性增加,提高市场对于大盘蓝筹股的关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估值水平。国寿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位人士也表示,2007年仍然是大盘蓝筹股的天下。
尽管大多数保险机构对2007年的股票市场保持乐观看法,但他们也表示,目前市场的估值水平使得07年投资的安全边际大大降低,同时由于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市场的波动将有所加强,给保险资金投资的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不可否认,2007年股市的高起点给保险资金股票投资带来不少难题,如何寻找新思路,恐怕是各公司挠头的问题。不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特点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业内权威人士告诉记者,以寿险资金为代表的保险资金,将重点关注具有稳定分红且具有较高分红率的上市公司,不为企业短期盈利波动所左右。“这将是消除寿险公司利差损的重要手段。”他说,“但中国股市的特殊性使得保险资金也会关注其他的盈利机会,如更加深入的参与各种战略投资和IPO,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
此外,2007年保险业将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按照新准则,保险机构在划分投资类别时不能随便变动,这也要求保险机构投资目的更加清晰,风格更为稳健。
私募基金:在震荡中寻求机会
本报记者 赵彤刚 北京报道
去年的火爆行情,尤其是公募基金翻番的收益,让许多私募基金客户的胃口被“吊高”了。但私募基金经理却变得谨慎起来,准备精耕细作,在震荡中寻求机会。
“虽然市场火了,近期找我们联系投资的人也增多了。但是投资者普遍期望值太高,他们大都以基金去年投资翻番为例子。不过,我们认为今年市场不可能再出现去年那样惊人的高回报,所以我们反而变得更加谨慎,不会轻易与投资者签协议。”北京益明投资公司董事长谢明夷表示。
他认为,短期看市场调整的可能性正在增大,这从主流资金运行轨迹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主要板块经过前期轮番上涨,几乎都已有不小涨幅。最近上涨的多是一些三线股票,而前期上涨的主流板块银行、石化、钢铁、地产、汽车股呈现出轮番调整的迹象。
“2005年是单边下跌,2006年是单边上涨。当大多数人被市场气氛强化后,市场一定会改变其运行模式,意料之外是证券市场的常态。2007年的行情,最有可能是涨涨跌跌。”
“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不指望用2006年的操作套路,在2007年再大赚一把,市场不会那么傻。2007年要精耕细作,在震荡中寻求机会。”谢明夷坦言。“从市场的特点看,去年是基金集中持有的股票涨幅最大,股价翻番的不计其数。股市下跌时抱团取暖,现在上涨时则集体加火,这一现象2007年还将继续。”
不论2007年市场怎样变化,谢明夷表示他们的投资理念、赢利模式都不会变,即坚持一是价值、二是成长、三是趋势。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有很多指标,但定量的也是最核心的一条是现金分红率应在每年5%以上。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成长性,大家看法很难一致。如果说有标准的话,就是该企业以往的净利润每年应增长20%以上。趋势则是指该股票已经形成强势,将要产生一个向上的趋势。
“如果三个条件全部具备,我们将重仓出击;如果同时具备其中两个条件,也可以适量决策操作;如果三个条件都不具备,休息等待。证券市场上会涨的股票很多,但不一定是我们应该赚的钱。”谢明夷道出了他的投资“秘笈”。
红火的股市热潮涌——证券营业部见闻
(万户)11月
本报实习记者 王婷
当2006年的中国股市沉寂多年后终于猛抬牛头之时,屏幕上跳跃的红色数字像一簇簇星星之火,点燃了无数投资者压抑多年的热情。蓄势多年的储蓄资金,宛如决堤之水喷涌而出,从券商、基金之手汇入股市,掀起惊涛骇浪,将股指一步步推向新高。
2007年1月10日上午不到9点,北京国泰君安方庄营业部门还没开,张大爷就和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就来了,他还惦记着自己昨天买的那只秦岭水泥(600217),已涨了两天的股票,不知道今天还拿不拿得住。
9点22分,篮球场般大小的营业部里已经人声嘈杂。3个开户柜台前5分钟内来了6个人。以每小时每个柜台能开3户的速度计算,一天最少能新开账户20个。“咱北京开户还算方便,听说外地有的都要排三天队才能开上,我赶紧来开一个,现在行情好,我也想试试买点股票。”一个股市新面孔对记者说。行情屏幕前仅有的几排座位早已座无虚席。一位大姐向她的股友打招呼,“哎,来上班了?”
营业部里十几台股票行情机附近最为热闹。一台行情机,里外挤了三层人。“来,劳驾帮我查一下S光电!卖不卖啊?”、“西飞国际这个股票不错,你买了吗?”、“我觉得还是打新股比较好,就是钱太少了”……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距此不远的申银万国劲松营业部场面更为壮观。营业厅里上午近收盘时依旧是人声鼎沸,在这里,除了充塞两耳的人声,就是或因股民太过专注而无法察觉的浑浊空气,从很多人脸上你仿佛可以看出股海岁月无数中小投资者的各种得意和失意。
“其实我现在也不是天天来,还不是因为以前被套住了。等一全解套,我就把钱拿出来,不炒了,不炒了!炒得头发都白了。”一位大妈边叹气,边捋了捋自己花白的头发。
旁边一位手端暖水杯的大爷点评说:“炒股最需要的就是经验,只有时间久了,你才可以体会到国家的政策走向。”也有投资者参悟式地表示:“炒股最重要的是心态,不能一震就害怕。”
看着眼前的情景,人们很难想像,仅在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的13个月里,数据显示有5个月国内股市月均每户成交金额在100元以下。当时股市可谓“死户成山”。在漫长的熊市中,营业部的日子更不好过,很多证券公司在熊市中要靠裁员、减少营业部控制成本。
“现在确实行情不错。以我们营业部为例,熊市这里每天只有1、2个人开户,现在一天平均下来就有几十户。特别是在去年4到6月份以及10月以后,而12月到现在开户的更多。”北京某营业部负责人谈到这一新变化时感到很欣慰。航空证券中关村营业部的负责人武女士也介绍,如今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开二十多户,去年的账户总数比2005年增长了150%。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9日单天,沪深两市新增开户总数为13.21万户。截至2007年1月9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已达到7892.3万户,较2006年初增加了7.4%。而2005年账户数只比2004年增加了1.67%。除了开户数增加,股市对资金的吸纳能力也在不断加强。据统计,2006年前11个月,中国证券的过户总金额约19.79万亿元,结算总额45.8万亿,结算净额2.65万亿,均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券商经纪业务“王者归来”
本报记者 殷鹏 北京报道
三年前,深圳一位刚刚走马上任的证券公司掌管经纪业务的老总告诉记者:“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让现有的证券营业部瘦身”。几天前,记者再次见到他时,这位老总的核心工作已经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弯———想尽办法收购兼并更多的营业部。
经纪业务是靠“天”吃饭的买卖。行情糟糕,无论证券公司老总能够变出多高明的“花活儿”,照样玩不转;行情火爆,投资者自己会挤破门槛。去年指数翻番,券商经纪业务也由三年前的“鸡肋”重新恢复了王者地位。
几天前,东方证券率先发布2006年度财务报表,全年实现经纪业务收入7.47亿元,同比增长2.5倍。中信证券发布的2006年业绩预增公告显示,去年全年业绩有望较2005年同期增长450%以上。而去年中信证券前三季度报告显示,经纪业务的手续费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券商营业部里最能体会到经纪业务的变化。广发证券中关村东路营业部的前身是第一证券的一家营业部。当年开张时,第一证券对其寄予厚望,经纪、投行都专设了办公室。然而被并入广发证券后,投行办公室变得多余。去年12月,营业部做出了一项大胆的决定,不足200平方米的空间全部转为大户室。现在,这块新营业区已经迅速被大户占满。
营业部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摆“道场”,券商总部却在策划着更大手笔的方略。2006年券商经纪业务格局出现了新变化,在大规模集中托管和并购的推动下,部分券商的市场份额急速膨胀,其中中信证券收购了华夏证券的经纪业务,同时吞并了万通和金通证券,使得其市场份额跃居行业内榜首,而广发在2005年底收购了第一证券和武汉证券,从而超过了申万和国信,位居行业内第四。
长江证券在其2007年度股市投资策略报告中认为,在当前对风险券商重组的背景下,并购和重组将成为改变经纪业务格局的关键因素。长江证券预计,2006年国内A股市场的交易额将达到9万亿。而2007年,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在国内GDP平稳增长的前提下,国内股市交易的活跃程度将有所提高.即使保守地预计今年国内A股市场的交易额将与2006年持平,在法定费率下,2006年券商手续费收入整体可达到427.3亿元,而2007年约为434亿元。
资料链接
历史上“伟大的成长”
美国:黄金十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连续增长期,在此期间,美国证券市场的表现尤为抢眼:1999年夏天,道琼斯指数较1990年初上涨了400%,较1980年初上涨了1300%。1995年到1999年间,作为新经济代表的纳斯达克指数更是上升了9倍多。纽约股票交易所每天的交易量比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任何一年的交易量都高。
日本:本币升值孕育泡沫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元升值后,日本政府提出通过扩大内需来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建议,由此促使居民大量购置房产等消费品。日本企业也大量购置土地、建设厂房、增加设备投资。日本经济繁荣孕育了国内房地产泡沫,同时也影响了股市。在1971年到1989年日元升值过程中,日元兑美元汇率从300日元/美元左右,升值至100日元/美元附近。日本股市则从1985年12月日经指数的13113点攀升至1987年9月的26000点左右,1989年12月29日则达到历史最高点38915点,累计涨幅接近2倍。然而,这次日本股市的大涨最终以泡沫破灭收场。
印度:高成长神话
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股市,真正完善起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随着其市场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海外资金的涌入,印度股市在波折中不断增长。2005年以来,印度股市保持强劲增长。2005年6月20日,占印度股市总值约80%的孟买证券交易所SENSEX指数突破7000点大关,创历史新高。而两年前该指数只有3000点,两年中印度股市大幅上升110%。2006年5月,印度股市攀至历史新高12612.38点,与3年前相比市值飙升四倍。即使后来出现5月18日的暴跌,孟买SENSEX指数在过去52周的涨幅仍然高达77%。(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