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产经新闻 > 医改方向之辩 > 医改相关文章

从最新医改框架方案说起--六次变化串起22年

  2007年刚一开始,医改 的话题就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卫生部部长高强(高强新闻)在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透露的医改框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10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将要出台,这个方案中将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和进行公立医疗改革”这四项制度实施中的具体政策进行细化。

但他同时表示,医改方案具体出台时间还很难确定,还有许多具体的政策有待于研究。

  从1月2日高强在《人民日报》上关于医改问题的解答,到8日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清晰地传递医改的四项基本制度,医改的步伐明显加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这样形容,“2006年的卫生改革叫曙光初现,可以说是中国医疗卫生的春天,而2007年应该是更好的一年。”

  2007年的医疗改革是否会有实质性的进展,是否会掀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新的篇章?回顾20多年来我国医改走过的风雨路程,或许会为我们展望未来带来启示。

  80年代

  语录:“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政策:1984年8月《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

  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革算起,但如果追本溯源,启动中国医改的第一句话是1979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提出的“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正是这一政策使得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其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卫生部的一位老干部解释为“基本上是复制国企改革的模式”。卫生部原政策法规司某领导说,当时的大背景是百废待兴,医疗卫生还不能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当时虽已开始出现医生走穴等现象,但这一时期的争论并不激烈。

  90年代

  语录:“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

  政策:1992年9月《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

  199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1992年春,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各行业刮起的这阵风也吹进了卫生系统,医改再次提上日程。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在医疗系统涌现,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在卫生系统内部针锋相对。整个90年代,市场化的声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发布。决定指出,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保障职工基本医疗,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障。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各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在随后的几年中,地级以上行政区(也可以县为统筹单位)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逐渐开始参加所在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也就是一些人手中拿到的医疗保险手册以及每月的单位及个人缴费。

  2000年后

  语录:国家要“大踏步”后退,政府只举办部分公立医院

  政策:《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确定了“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这也使得当年轰轰烈烈的江苏宿迁完全“市场化”医院改制——卖医院变得名正言顺。公立医院不断被拍卖,主要是财政投入出现不足。由于地方财力不愿投入,中国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的弊端日趋加剧。

  2003年的SARS疫情让中国开始反思检讨卫生事业。时任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的吴明江在全国政协举行的一次医改研讨会上表示,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家要“大踏步”后退,政府只举办部分公立医院,允许民营资本、外资进入医疗市场,即如同国企改革一样“国退民进”。这被视为吹起产权改革的号角,一些原来的国有医院在当时迅速非国有化。医疗系统一位专家表示,当时甚至曾风传,“各级政府将只保留一两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大型医院,其他医院将逐步对业外资本开放”。

  2005年

  语录: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

  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研究报告

  2005年,医改话题再被引爆。《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28日刊文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研究报告得出结论——“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此后不久,新华社又公开发表了卫生部部长高强的报告,也称此前的医改问题多多,不能算成功。

  据观察人士称,卫生部部长高强其实在当年7月1日的形势报告会上,就已经改变了对医改方向的措辞,要求“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引入市场机制。”至此,医改风云突变已成定局。由此引发的激烈争论和大讨论,一直在持续升温。

  2006年

  语录:强调政府责任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化

  文件:十一五规划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6年3月16日,我国发布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卫生单独列为一张,而且上升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领域。从“十五计划”里面只占208个字,到“十一五”规划中占917个字,这个高度和重视的程度与过去完全不同。同时,在“十一五”规划中强调了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当中的责任,确定了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化这一方向。

  2006年9月,由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成立,该小组专门协调统筹医疗改革各方利益。由发改委主任马凯(马凯新闻)和卫生部部长高强任双组长。同时,社会上也掀起了关于医改新方案的“模式”之争。对此,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2006年10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布会时说:“我们要探索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绝不可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

  2006年10月,在中南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下进行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内容的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此前,这一医改纲领已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所通过。

  2007年

  语录:医改定位全民基本卫生保健

  政策:有待出台

  在2007年1月8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高强公布医改要建立四项基本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和进行公立医疗改革。其实,在1月2日《人民日报》的一篇《卫生部部长高强撰文谈医改解答四个"什么"》的文章中,高强在谈到“改革发展抓什么”时已经清晰地表达了这四项基本制度。

  

  权威人士分析,四项基本制度中最核心的是对于怎样“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首次有了细致的描述;而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承担人员和业务经费,也保障了穷人能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老百姓面临大病风险时就要靠“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来解决问题;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即给出基本药品的清单,政府加强对药品各环节监管,不完全靠市场调节;公立医院改革的两点关键思路一是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二是强化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等。

  

  相关新闻:

  卫生部首度公开医改方案 优先解决全民基本医疗

  卫生部部长高强称医药分家不是医改焦点

  针对已经透露的医改框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10日表示,虽然明确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但这绝不是2007年一年的工作能完成的,也决不仅仅是卫生部一个部门能完成的任务。要完成这几项工作,还有许多具体的政策有待于研究。具体的医改方案出台目前还没有时间表。

  回顾20多年医改的整个历程,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计划到市场,再到政府主导、强调公益性以及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清晰脉络。虽然改革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医改的整个过程,我们或许能够感受到具有鲜明“中国模式”的新一轮医改的脉搏。

(责任编辑:单秀巧)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马凯 | 毛群安 | 医改 | 医疗 | 卫生部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