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环评执法祭出了“杀手锏”。
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向外界通报,将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即停止审批其境内或所属的除循环经济 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到它们的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
这被有关专家称为迄今为止环保总局推出的最有力的处罚手段。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等4个行政区域,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成为首次遭遇这一手段的对象。
按照此次环保总局的通报,在该局刚刚结束的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核查和新开工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专项清查工作中,共发现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涉及全国22个省市的钢铁、冶金、电力、化工等12个行业,投资总额1123亿元。就区域分布而言,最严重的是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唐山市和山西省吕梁市。
这82个违法违规项目集中反映出三个问题:一是钢铁、冶金行业不符合产业政策、未批先建和越权审批现象严重,违规项目高达30个,占违规项目总数的37%。二是火电项目“三同时”违规现象严重,许多项目正式投产后都未兑现当初的环保承诺,在当地政府庇护下使环保“三同时”制度流于形式。三是部分违法项目毫不理睬环保总局责令停止建设和限期改正的要求,继续建设和运行。
2006年,在全国人大环保执法检查、国务院环保专项行动督察等密集检查督察中,人们发现,尽管近年来环保治理高潮迭起,但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仍呈遍地开花之势。
而2006年年底的数据显示,国务院年初提出的能耗降低4%、污染物排放降低2%的目标并没有实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就在于有关决策者“在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当地的环境资源限制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以违法手段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而有业内专家则将这种局面的出现归结为环保执法缺乏“点到穴位”的有力方法,故而效果不尽如人意。
鉴于此,环保总局在成立近30年后,首次启用“区域限批”这一行政惩罚手段。
“以往环保行动中被叫停的项目往往补办手续先过关,然后用各种手法拖延或拒绝兑现环保承诺,使一次次声势浩大的环评执法效果有限。采用‘区域限批’,就是针锋相对的措施。”潘岳称。
“关闭一个项目不足以触动地方利益。”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人士透露,此次点名查办的违反项目均已经过多次通报,属于“老问题”,但地方上就是拖着不办。因为,即使环保总局停了这个项目,他们也可以用其他项目补偿。
他认为,“区域限批”就抓住了地方或行业利益的命脉。“现在因为一个项目,会影响到整体利益,影响大盘子,那自然会引起重视。”
而有专家称,用环保审批权“卡住”地方投资上项目的热情,对现有体制而言,是一种有效措施。但真正效果如何,还不能肯定。因为按目前形势看,环保部门不审批,不代表建设项目不能通过其他部门的渠道“上马”———实际上,现在很多项目根本就不必通过环保审批,只要通过地方经委或经济主管部门的审批就能上马。
这位专家认为,只有严格实行官员环保问责制才能真正堵截环保违法项目。
为此,潘岳也表示,环保总局一定要跟踪督办这次执法行动的全部查处结果,在三个月内分阶段向社会公布整改情况,并依法通报和建议监察部门对相关人员追究行政责任。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