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进入最后的收官阶段,投资者在二级市场投资活跃,券商、财务公司等中介机构在背后暗自发力,但以“国资系”为代表的S股上市公司整体素质堪忧。这注定将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1月8日(上周一),原本在预料中的第65批宣布进入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如期而至。
按照惯例,自2005年5月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每一批进入股改的上市公司均选择在每周一宣布进入股改程序,这种情况已在64批股改上市公司中得以持续。
但上周,这种预期状况却踩了空。
两天后的1月10日(上周三),S赛迪(000504)和S*ST唐陶(000856)同时公布股改方案,正式进入第65批股改程序。
以S冠名的S股,是目前A股市场对于还未完成股改上市公司的统称。1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布,对S股公司,实行5%以内的涨跌停限制。目前,A股市场的其他公司,基本都实行每天10%的涨跌停限制。
这打响了证券监管部门对S股差异化对待的枪声。《财经时报》注意到,所谓的一些“利空”消息不仅没有打压S股公司股价,其表现反而整体飘红。由“折价”变成“溢价”,S股板块正在上演股改完成前的最后疯狂。
硬骨头
数据显示,截至上交所、深交所1月4日宣布对S股实行新的涨跌停幅度限制当天,沪、深两市共有1143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改,剩余的200家S股中,140家已经进入股改程序,40家尚未启动。
这些S股公司可谓股改中的“钉子户”。在这些“钉子”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国资系”下属的上市公司。
据《财经时报》记者初步统计,在200家S股上市公司中,第一大非流通股股东为“国资系”的接近150家,主要为国资委下属的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资局和其下属的地方国有企业。
国资体系内复杂的利益格局,阻碍了S股公司股改的快速推进。在中信建投策略分析师陈祥生看来,平衡国资管理部门和企业之间利益是一件难事。
在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这个A股市场“通病”上,“国资系”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财经时报》的统计,几乎所有未完成股改的“国资系”上市公司,均存在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
谁的机会
普遍难以顺利完成股改的S股公司,却成为各类投资者的“大餐”。
遍查200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持股股东后,《财经时报》发现,除了第一大股东是法人股外,流通股股东、尤其是一些自然人和资产管理公司已能够位居十大之列。而以资产管理公司方式存在的私募基金,更是前十大股东的常客。
这些投资力量的涌入,直接拉抬了S股上市公司的股价。
在私募基金背后,是另一群活跃分子??以券商为主的中介机构。一家总部在北京的券商高管甚至对《财经时报》记者明确表示,希望记者能介绍S股上市公司资源,以便能帮助对“壳”资源有需求的非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
天道并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铁成向《财经时报》透露:“在作为壳的未股改公司窟窿比较小的情况下,非上市公司花1亿元就可实现上市,既快速又经济。”
风险乍现
各路力量对S股的疯狂角逐,掩盖了投资S股公司的风险。
据了解,为督促大股东加快股改工作,证券监管部门将根据股改进程,逐步对S股公司进行更严厉的差异化制度安排。
S股公司为实现股改所进行的财务重组,也可能因失败而带来风险。
北京这家券商的高管承认,股改过程牵涉到资产置换、清欠、支付对价等综合考虑,个中确实充满玄机和不确定因素。
陈祥生告诉《财经时报》,根据他的了解,一家S股上市公司,本来拟定在年底之前完成股改程序,但后来因为没有协调充分最终导致至今未完成股改。
他特别告诫,对于一些整体规模比较小的S股公司,或者一些ST类股票,投资者要保持高度警惕。
(责任编辑:刘雪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