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武器"威力无穷 为争能源 各国掀"暗战"
从2006年1月1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实施“断气”到2006年年底阿塞拜疆宣布2007年不再从俄进口天然气,从2007年1月1日拉脱维亚购买俄天然气的价格被提高50%到最近俄罗斯、白俄罗斯之间的油气争端、委内瑞拉石油国有化,这都使“能源之争”成为过去一年和2007年中不可忽视的主题。
“能源之争”背后,是全球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储量的萎缩趋势,是能源尤其是石油作为各国经济的“血液”重要性的表现。近来,因能源之争引发的大国暗中对抗、全球性小规模冲突的新图景正在形成。对全球能源资源的争夺,正在塑造着新的战略联盟,而旧有力量也将被重新洗牌。
很多科学家认为,石油生产的“巅峰”时期将在未来5~10年内到来。
但从长远看,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与稀缺性,今后石油价格将维持高位。石油生产“巅峰”时代到来后,石油产量将逐年下降。
本报综合报道历史上,人类运用能源充当“斗争武器”的做法,曾给全球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如今,能源充足国把能源当作“盾牌”,同样让全球迎来了新时代:一个高度重视“能源战略”的新时代。
“能源武器”威力无穷
相对于真枪实弹的战争,能源争夺战的破坏力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广泛。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阿拉伯国家为报复和打击以色列的支持者——美国,把石油作为武器,大幅抬高石油价格,而引发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发生革命,引发石油产量受影响,导致第二次石油危机,诱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西方经济衰退。一瞬间,西方各国陷入种种困境:能源短缺、工厂停工、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危机过后,深受其害的各国被迫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出现。
自去年以来,伊朗、委内瑞拉两国,都在充分利用“能源武器”拓展外交空间。因为核问题,伊朗与美国结怨很深,美国对伊朗“武力教训”的动机和想法早已有之。但由于伊朗油气资源丰富,欧盟、俄罗斯、日本与印度都与伊朗存在能源合作,这极大牵制了安理会对伊朗制裁的步伐。
论实力,委内瑞拉只是小国,军事上无法与美国抗衡。但由于委国是美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国,美国想对委动武,军事上虽不成问题,但原油价格也会出现暴涨。届时,美国经济将遭受巨大打击,而这正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抗争的核心本钱。
“能源稀缺”时代逼近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先后发动两场战争,尽管借口冠冕堂皇,但却始终摆脱不掉争夺中亚与中东石油的影子。伊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全球石油价格高涨、进而对全球经济稳定造成冲击,让人类迎来第三次“石油高价时代”,并可能永远告别“廉价石油”时代。
尽管人类钻探技术一直在提高、提炼技术一直在革新、替代能源一直在研发,但这些都不足以满足全球性的巨大能源需求。在石油价格高位下,会刺激石油的钻探与替代能源的开发,短期内可导致石油供求实现新平衡。但从长远看,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与稀缺性,今后最终会使石油价格始终维持高位。石油生产“巅峰”时代到来后,石油产量将逐年下降。
从未来发展前景看,未来一代将因前人肆无忌惮地消费不可再生能源而受到无情的惩罚。即便是类似太阳能、风能、生物源这样的再生能源——人类目前已经迫切需要这些替代能源——与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能一起补充到能源消耗的行列来,也只能满足工业化国家能源需求的四分之一,而这还是最好的假设。
对比过去的两次石油危机,很多专家担心,“廉价石油”时代的结束,可能使全球经济同样面临因能源危机带来的严重挑战。为满足经济发展动力,为保障能源需求,能源需求大国只有靠“走出去”,参与到资源产区的激烈竞争中来。
各国谋划“走出去”战略
本报综合报道伊战是美国希望主导中东石油资源的开始,也是各国重视“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对日益发展的各个大国来说,都或多或少面临能源短缺威胁,保证能源供应的“走出去”战略和能源替代战略,成为各国谋划的两种选择。
从目前看,能源“走出去”战略则是最现实、最重要的选择。
美俄各有打算
对美国来说,总统布什一直把能源政策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其战争与外交活动往往以此为核心而展开。2003年伊战以来,为恢复伊拉克石油生产,其石油部门成为少数受美军保护的“重点单位”。为保证石油生产顺利,美国花费了数百万美元特别培训出“石油保护特种部队”。作为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的伊拉克,由于战后未及时恢复生产,其石油出口一直未达到战前水平。
美国总统布什本月10日宣布增兵伊拉克2万多人的新政策,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实现美国主导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战略,能从根本上巩固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
对能源丰富的俄罗斯来说,俄罗斯从提供石油和天然气的角度制定了能源战略。在全球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俄罗斯将提高油气产能、发展对外油气合作作为拓展国家利益、提升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借此加快自身国力的恢复与发展。
对欧盟来说,近日俄白间关于油气的纠纷,正导致欧盟对俄罗斯的不信任感增加,迫切地寻求共同的能源政策,从整体保证欧盟能源的需求。自去年8月以来,欧盟构建协商一致的对外能源政策、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努力,备受世界关注。
对东亚各国来说,包括日本与印度在内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能源短缺,各国都在实现能源供应地的多元化、能源替代研发以及油气管道建设合作长期化,与其他大国以及油气资源国家展开合作与竞争。
开启一场“新冷战”
过去的2006年里,俄罗斯频繁运用天然气这个“能源牌”,多次威胁切断对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甚至欧盟的天然气供给,在欧洲普遍引起恐慌。俄罗斯“能源牌”的威力,远非只是乌克兰或格鲁吉亚受影响,整个欧盟进口的天然气中有一半来自俄罗斯,这使俄罗斯与中亚邻国、欧盟间正形成一场“新冷战”——不是战争而是暗中的对抗与角逐。
2006年5月4日,美副总统切尼出席黑海及波罗的海地区领导人会议时,抨击了俄罗斯用能源丰富的优势讹诈邻国,认定俄罗斯把石油和天然气当成胁迫和讹诈的工具。在俄媒体看来,切尼的讲话正在开启美俄“新冷战”。
与冷战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不同,能源领域“新冷战”呈现出多极力量并存。除表现为美俄“口水战”、外交战甚至宣传战等外,还表现为美国与拉美国家间的冲突、以非洲尼日利亚、利比亚及几内亚为中心的大国争夺。
未来的冲突中,美国情报专家担心未来恐怖分子可能对沙特发动袭击,这是国际能源市场最脆弱的地方,也是最易引发能源危机的地带。
即便未有恐怖威胁,美国能源专家麦克尔·克拉瑞也认为,全球冲突的新图景已经出现,这是一幅由资源短缺引发的新对抗图景。
所有大国都意识到油气对自己至关重要的生存战略意义,大国是未来冲突的幕后驱动者,新冲突热点正与能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西非、委内瑞拉、里海、中东。即便所谓倡导“自由与民主”的西方国家,在与油气生意伙伴打交道时,也不再有苛刻要求。
暗中较量频发外交“口水战”
本报综合报道就能源引发的冲突看,之所以称为“新冷战”,是因为经济一体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背景下,冲突方不可能因能源引发大规模战争。因参与角逐力量与资源占有方的不同,能源引发的冲突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白俄罗斯、乌克兰甚至欧盟间的能源冲突,更多以外交“口水战”的方式表现。这种外交“口水战”,在东亚各国以及拉美也广泛存在。在国家性对抗的背后,是各国的暗中较量和讨价还价。比如,1月11日,俄白两国总统通电话,暂停石油战,进而避免了双方两败俱伤,这是冲突处于僵局时的退让,也是能源冲突方在衡量各自损失下的相互妥协。
很显然,21世纪能源领域的“新冷战”,已经逐步摒弃了过去的“零和”游戏思维,而视能源冲突为达到“双赢”乃至“多赢”的博弈。
能源“新盾牌”
与冷战时代依靠军事手段作为对抗手段不同,随着“能源战略”时代的来临,发挥威力的是能源这种“新盾牌”。从伊朗的日趋强硬、俄罗斯频繁的“断气”举措,再到查韦斯的石油公司国有化,幕后都有掌握油气这种“新盾牌”的影子,显示了资源型国家正把资源优势上升到提升国家实力的地位中来,能源已成为影响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油气破坏与保护
对中亚与非洲来说,如何防止油气管道被破坏,是石油公司与政府头痛的问题,也是当地武装派别借此希望挑起事端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一年中,非洲第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过去的数月中,发生数起当地武装分子袭击石油设施和绑架工人事件)和中亚五国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油气管道多次被破坏,曾导致输油气的中断)都频繁发生油气管道爆炸与人员伤亡的消息。这种冲突,一方面是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分配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敌对势力挑起事端的借口。
“和平演变”战略
在里海、非洲与拉美油气丰富的区域,冲突背后都涉及大国扶植敌对势力、进而渗透并瓦解政权的阴谋,这是“冷战”时代“和平演变”策略的继续,也是西方大国着眼于渗透资源要害地区的长期战略。
在中亚地区,早于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后,美国的渗透就已经开始。这种“和平演变”的长期战略,近两年来逐步在独联体国家发生威力,独联体成员国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相继出现更迭。
能源之争六大中心
本报综合报道从现有的世界版图看,几大中心的能源争夺正或明或暗地展开,并呈现出日趋激烈的趋势。这种激烈争夺的结果,必然伴随不时的局势紧张。
1俄罗斯“独霸地”
俄罗斯是世界油气资源蕴藏和生产大国。俄石油蕴藏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3%(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储量的6.1%),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0%,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俄罗斯天然气蕴藏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5%,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与出口国。
因为这是俄罗斯“独霸性”的能源资源,不存在开发与占有的国家间争议,因此俄罗斯因拥有丰富的油气而底气十足。2006年中,俄罗斯频繁打出油气“能源牌”,让依赖俄罗斯的欧盟国家对俄方“爱恨交加”。除了欧盟国家急切需从俄罗斯获得油气输出管工程外,中日印等国对西伯利亚油气外输管道的规划与投资方面,近年来竞争也日益激烈。
2波斯湾地区“核心带”
自古以来,波斯湾就是连接中东、亚洲其他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波斯湾以丰富的石油蕴藏著称于世,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探明石油储量约800多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沿岸各国(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都是盛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
基于波斯湾的丰富石油,石油争夺战最先由中东打起。从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国动武的目的就是要在这个石油“中心地带”牢牢站稳,掌握长远的石油战略资源。
伊战后,美军管治下的伊拉克重建石油设施招标,中标的都是美国哈利伯顿等能源公司。英国的石油公司甚至投诉称,美国是在独霸伊拉克石油。
3中亚与里海“新基地”
在中亚-里海这个区域内,除大国俄罗斯、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外,还包括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几个里海与外高加索国家。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20世纪初有一句名言:里海地区是通往中亚的桥梁,谁控制了中亚,就能控制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能控制全世界。中亚-里海被称为“21世纪的能源基地”,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排在俄罗斯和中东之后,居世界第三位。
随着中东等传统石油供应的日益不稳定,中亚-里海区域开始成为能源消费大国争夺的对象。对该区资源的争夺,基本围绕里海的法律地位和水域划分、油气勘探开采权、油气输出管道走向三大问题上展开。
4拉丁美洲“大后方”
拉丁美洲探明的石油储备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2%左右,仅次于中东居世界第二位。
目前,拉美国家中,墨西哥是拉美第一大石油生产国,委内瑞拉是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石油收入占委内瑞拉出口收入的80%以上。此外,秘鲁、玻利维亚等国石油和天然气也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从美国的角度看,拉美一直是自己的“后院”,此前一直不急于开采拉美能源,而是先到中东开采,将拉美能源作为能源储备保留。
然而,随着拉美的整体“左转”,以查韦斯统帅下的委内瑞拉为首的拉美能源大国逐渐意识到,能源是他们发展经济不可多得的“资本”,如今,拉美能源正成为各国争夺的一块“肥肉”。
5非洲中部“拓荒区”
目前,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南美洲,约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11.1%。尼日利亚、利比亚及几内亚是非洲最大的能源供应国。
西方跨国公司已开始关注非洲石油。目前,美国15%的石油供应由非洲进口。其中,尼日利亚是美国的第五大石油供应国。就目前看,非洲主要产油国大部分牢牢掌握在西方公司手中。
多年来,西方跨国公司在非洲“利”字当头,一切以赚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对石油产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致使各武装派别袭击石油管道、绑架公司人质的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世界各国正对非洲展开新的“争夺战”,目标是石油和矿产;参与者是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等。尤其是美日两国两年来加快了向非洲渗透的步伐。
6南北两极“处女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南北两极还算两处“处女地”,油气资源一直都未被开采。伴随能源需求的紧缺,对地球两极的油气资源争夺,早已经暗中展开。
西方大的能源公司已陆续踏进北极。2006年4月,美国地质勘测局组织的60国科学家科考北极,因受英国和挪威的石油巨头的鼎力支持,被质疑为其意在石油。据这次科考探测结果,全球有1/4的未开采化石燃料蕴藏在北极;位于北冰洋沿岸的五个国家——俄罗斯、挪威、美国、丹麦和加拿大,都在忙于争夺周围原始土地的主权。
在全球都患上“石油饥渴症”下,南极已接近被开发的边缘。根据20多年来的勘探资料,南极大陆周边海域的潜在油气资源沉积盆地有7个。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