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苑天闻公司 施光耀
中国资本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重大变革。从股权制度、利益关系,到经营哲学、考核机制,再到激励机制、投资理念,一切都在告别初创,走向成熟和规范,将资本市场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使市值管理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现实的必修之课。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在过去十多年里,长期处于分置状态。三分之一可流通,三分之二暂不流通,这种举世无双的畸型制度扭曲的不仅是融资者的行为规范、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而且还有整个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和运营规律。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打响第一枪,三一重工等四家企业率先股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统一部署、分散决策”八字方针的指导下,近1300家上市公司完成或启动了股改,其市值超过沪、深两市总市值的96%。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一大制度变革的圆满成功。
股权制度变革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首先,上市公司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由冲突变成趋同。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股权不能流通,股票二级市场涨跌只与中小投资者相关,因此,大股东基本不关心股价走势,普遍热衷于高溢价融资、业绩操纵、利益输送、巨额占款等灰色行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严重侵犯中小投资者权益。股改从根本上解决了这种利益冲突。今天,大股东与其他股东在股价面前,利益趋同。股票价格涨,公司市值增,小股东高兴,大股东开心。
第二,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由消极的内向性博奕变成积极的外向性博奕。股权分置时代,由于不能分享股票二级市场溢价,大股东普遍消极地将逐利的目光转向内部,大量上市公司因此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步入“一年优、二年平、三年ST”的怪圈,各种丑闻层出不穷。全流通令大股东们将逐利的目光由向内变成向外,积极地转到市场机会的把握、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市场功能的利用上。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大股东开始或酝酿通过资产注入、资产置换、整体上市等途径,做大做强公司,增加持股比例,与其他股东一起,共同分享资本市场的杠杆效应,实现资产溢价。
第三,上市公司考核政策取向从净资产转向市值。2005年9月,国资委《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将市值纳入国资控股上市公司的考核体系。广东等地的国资管理部门率先开始采取相应措施。这一政策取向表明,随着股改的完成,股权流通性的归位,以及资本市场估值功能的恢复,不仅外资或民营经济控股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考核体系中,只反映帐面价值、只说明过去的、静态的净资产指标也将慢慢淡出,逐渐让位于反映市场价格、面向未来的、动态的市值。
第四,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从看过往短期业绩变为重未来长期效应。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制度,与其它企业一样,以基本工资、福利和年度奖金为核心内容。这种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偏重过往、短期业绩”的制度性缺陷,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股改的完成为探索国际上盛行的现代薪酬制度——股权激励奠定了基础。最近,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国资委先后颁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实行办法》,直接引入管理层股权激励。一批上市公司先后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计划从结构上优化了传统薪酬制度,弥补了激励效应的不足性,增强了长期激励的导向性,通过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等形式,使管理层利益与公司发展、股东利益和公司市值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五,上市公司经营哲学从追求利润最大化逐步转向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成熟市场经济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公司经营的最高目标,也是体现经营绩效的综合指标,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成为追求市值最大化的一个过渡性指标。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部份股权的“暂不流通”和市场估值功能的先天不足,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哲学基本停留在“利润最大化”水平。股改以后,随着市场估值功能的恢复、新的利益机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认识到,上市公司必须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股东股票价值的增值,是上市公司的责任和义务。
在股改顺利落幕之时,中国资本市场悄然发生的种种变化,如同股权支付能力的日益增强、并购时代的呼之欲出和间接融资授信评估参数的逐渐调整,不约而同地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到上市公司的市值两个字上。市值增大,股权支付能力就强,产业整合能力就大,被收购的门槛就高;市值增大,银行融资条件就好,企业发展基础就实;市值增大,股权激励政策效应就好,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溢价就多,考核成绩得分就高……于是,管理市值,让市值合理反映公司价值、让公司和股东充分分享牛市溢价,让市值表现不仅充满成长性、而且富有稳健性,让市值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战略发展,第一次客观地摆在了中国上市公司的面前,成为一个必修课题。
市值管理事关上市公司的战略发展大计,决非不是一个想不想管或愿不愿管的选择题,而是一个该怎么管、由谁来管的必答题!谁答得早、谁答得好、谁答得科学,谁就多一份主动,多一份优势!
(责任编辑:郭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