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中国金融业改革,令人激动而又充满希望。三大国有银行先后甩掉巨额不良贷款的包袱成功上市,成为国内外投资者追逐的“明星”股票;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股指屡创历史新高;保险业巨擘国寿回归A股,综合经营如火如荼……
包括邮政储蓄、农行、城商行、农信社等紧要议题在内的2007年中国金融业的号角越吹越响,俨然一片繁荣之景。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曾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大型央企,想必也包括工行等航母型银行。
但是,改革成败不能由自己说了算,具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也不由自己说了算。
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一篇报告毫不客气地指出,“大型国有银行的实际运作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许多银行仍将大量资金贷给国有企业,贷款几乎或完全没有根据商业风险进行定价。”
工行上市,多么大的事情,但总行一位基层员工向本报记者透露:“除了当天每人发了800元奖金‘举行同庆’外,没感觉到什么变化,基本上跟我们没关系。”
或许笔者太急于看到变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不是说了吗:“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去年国庆节,笔者唯一的一张银行卡 密码被锁,ATM机提示输入密码超过六次,必须挂失。我想可能是自己操作失误,按照银行员工的建议,花半天时间,从东五环跑到西四环开户行挂失,因为不知道需要复印件,又到处找打字复印的小店,回到柜台,收银员说要两张,又跑一个来回。后来才知道只挂失卡密码根本不需要回原开户行。黄金周取不到钱,倒是客观上限制了笔者的消费欲望。十五天之后总算取回了密码,但第二天在柜员机上一使用,又被吞卡,密码被锁,又要挂失。到今天,笔者仍不敢再用该行的卡。
可以说,在国内金融市场,像这样例子不乏少数。我们的金融市场改革,大到法制化和经济环境的改善,小到产品创新、服务细节,都需要反思、改进。风险并非来自大厦将倾,而是从细微处积重难返。如果只是换汤不换药,翻个牌子,换一两个高层,那是徒有其表。
高歌猛进很重要,反思检讨更难得。近来,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证券业频频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一位外资银行的高层十分不解:“中国的银行改革 把所有的东西都摆在外国人面前,外来董事很容易接触到客户资源、资产状况等中资银行的核心机密,但中国人对他们知道得并不多。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大意。”
近日,银监会取消了银行改革“必须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规定,是“阶段性任务已经成功完成”还是一种反思,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决不能盲目乐观。银行股在股市创造的春天,让很多人高呼中国内地也能产生像汇丰、花旗那样的全球金融巨擘。但笔者悲观的认为,不太可能。因为招行也好,中行、建行也好,它们都还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汇丰在金融危机期间艰难度日,全球业务缩减一半,香港缩减70%,大家看到的是它浴火重生后的魅力。所以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对危机没有切肤之痛的银行不可能完成嬗变。
(责任编辑:王燕)
|